初三物理一道回声问题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初三物理一道回声问题教学反思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既具有表象性,又具有抽象性,既具有规律性又具有变化性,这使得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难以把握,出现了许多解题误区。

  例: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在进入隧道口提前鸣笛,火车速度为20m/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司机在鸣笛后9s听到自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求①火车开始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②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

  错解一: 已知,V声=340m/s V车=20m/s t =9s

  分析:因为声音的所走的时间与车所走的时间相等,

  所以 S声= V声·t=340m/s·9s=3060m

  S车= V车·t=20m/s·9s=180m

  所以S1= S声/2 =3060m/2=1530 m

  S2=S1-180m=1350m

  答火车开始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1530m②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1350m

  错解二,已知,V声=340m/s V车=20m/s t =9s

  所以 S声= V声·t=340m/s·9s=3060m

  S车= V车·t=20m/s·9s=180m

  S2= S声/2 =3060m/2=1530m

  S= S声/2—S车=3060m/2+180=1710m

  答火车开始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1530m②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1710m

  正解 已知,V声=340m/s V车=20m/s t =9s

  分析,因为汽车鸣笛后,声音与车同时前进,人又听到回声,说明车与声音走过的时间相同即都是9s

  S声= V声·t=340m/s·9s=3060m

  S车= V车·t=20m/s·9s=180m

  所以S1=( S车+S声)/2=1620m

  S2= S1-S车=1440m

  答火车开始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1530m②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1710m

  分析学生做错,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我的几点看法浅谈一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建立模型意识的培养

  理想的物理模型,即是物理科学体系典范,也是解决现实物理问题不可或缺的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及时向学生建立的基本物理模型的。并要求学生牢固把握住这些基本的物理模型,并且在具体应用解决物理问题时。引导学生如何根据题设条件,从物理规律出发,通过分析、综合、类比等,使思维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构造出我们熟悉的物理模型。然后应用掌握的.相关知识予以解决。在本题中学生不会做题,说明学生对声音的理解还不透,声音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传播时走的是什么路线,向那个方向传播的,学生都理解的不清楚。所以做题时总是感觉很抽象,很难以理解,更不用说去解决现生活中的题,所以在讲声音这一章时要建立物理模型,声音走的路线就象一棵射出的子弹,走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既形象又生动地把声音传播走的路线描绘出来。同时还注意知道的迁移。把第二章简单的运动的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知识迁移过来,使学生对声音是怎么走的有一个形象直观的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解决题,就很简单。

  2、学会建立情景示意图

  学生普遍感觉物理难学:听听还懂,解决实际问题就困难。关键在于他们还是习惯于形象思维方式,只会记概念、規律的静态结论,而不重視得出结论的发展过程。只会照葫画瓢,模仿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而不善于通过观察分析地去解决问题。对于本题如果画出实物情景的示意图(如图)(图挂不上去),便于学生理解,也便于解决问题,使问题简单化。倘若离开了物理情景,解题时会让学生感到无丛下手的感觉。

  3、对于知识的不理解

  如学生在做题时所犯的错误,求AC的长度时,应先求出A——C-——B声音所走的路程,再加上车所走的路程BC的路程,再除以2就是AC的路程。而同学做错的原因是从A——C——B的路程的除以2,然后再减去AB的路程才是BC的路程,这就是学生做错的原因。学生还不太理解先除以2与后除于2有什么区别,这就要求教师在讲的时候讲明白,学生才能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更改,“课题研究性”教学模式与“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维的意识,自觉地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物理模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的进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三物理一道回声问题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2.《回声》教学反思

3.初三物理复习教学反思

4.初三物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5.初三物理教学反思

6.初三物理期末教学反思

7.周期问题教学反思

8.烙饼问题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