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断及反思

时间:2021-08-31

  [教学片断]

  [出示句子:上(  )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  )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师:谁能把这两个空填起来?

  生:两个空都填“zhì”。

  师:对吗?

  生:不对。第一个空填“自己”的“自”,第二个空填“至于”的“至”。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吗?能调换位置吗?

  生:“自”是平舌音,“至”是翘舌音。

  生:“自”和“至”不能调换位置。因为“自”是“从”的意思,“至”是“到”的意思。

  师:那你把“自”和“至”分别换成“从”和“到”后再读一读。

  生(读):上从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到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师:“自”和“至”的用法弄懂了吗?

  生(齐):弄懂了。

  师:谁同时用“自”和“至”说一个句子?

  生:自山脚至山顶,我爬一个多小时。

  生:自凤岗至东莞,现在可以全程走高速公路了。

  师:都不错。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生读。)

  生:我体会到圆明园收藏的历史文化很多。

  生:里面的许多文物年代很久远,而且每个朝代的都有,很丰富。

  生:我觉得圆明园收藏的那些东西都很珍贵,很值钱。前几天,我看了电视,里面报道正在北京展出的三件“兽头”是从外国收藏家手里买回的,就花了很多钱,而有些文物更是无价之宝,无法用金钱来计算。

  师:是啊,圆明园里收藏的文物、艺术品,的确是无与伦比! 圆明园不愧是

  当时世界上——

  生: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请大家再齐读这一自然段。

  (生读。读完后一生仍把手举得高高的,不肯放下。)

  师:你还想说什么?

  生:我发现这是个病句。

  (师生都吃了一惊,大家一齐把目光投向这位同学。)

  师:是吗?请你详细说说。

  生:我读这句话的时候,总感觉有点别扭。后来我用您教的方法,把它缩写了一下,就成了:上自青铜礼器,下至名人书面,各种奇珍异宝。这些奇珍异宝怎么样呢? 句子里没说,所以不完整,我便断定它是个病句。

  师:大家同意他看法吗?

  生:同意。

  师:你真了不起,很会发现,并且还敢对课本提出质疑,了不起! 好,现在,我们就来当一回编者,根据作者的思路,这句话“治治病”。谁能把它补充完整?

  生①: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多得数不清。

  生②: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看得人眼花缭乱。

  生③: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

  生④: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应有尽有。

  师:大家为什么这么加?

  生:作者的意思是要说圆明园收藏的文物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都有、很多,而且很珍贵,所以这么加。

  师:你们真会读书。如果你是编者,你会选择哪一句呢?

  生:我会选第④句。

  师:为什么?

  生:第①句很平淡,很一般;第③句太夸张了;第②句不真实,因为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而且在1860年就被烧毁了,作者不可能到圆明园里去看过。第④句比较实事求是。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但我还想补充一点。这句话很多词都是四个字组成的,你看“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结尾也用四个字的“应有尽有”显得押韵。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均摇头。)

  师:那我也同意刚才两位同学的意见,大家就在书上把这个病句改改吧!

  (生改。)

  师:不过,刚才关于“押韵”的说法得纠正一下,这不是押韵,是一种内在的节奏感。同学们自己轻声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经过自己修改的课文。)

  [教学反思]

  今天的收获可真大!不仅是学生,更指我自己!

  备课时,压根儿没料到这么经典的课文里竟有病句!《圆明园的毁灭》的公开课已经听过多节,自己也教过一遍,谁也没发现呀!可能是我们太迷信权威,也可能是我们钻研教材仍欠深入、欠推敲。看来,这个教训值得吸取!

  新课程有一个全新的理念: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想,学生何尝又不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呢?学生从书本上、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的确没错!但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所获取的能力,所得到的锻炼岂可小视?而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取的东西我却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因此,学生仅仅从书面上、从教师那儿获取知识,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重视开发学生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与相互帮助。

  值得庆幸的是我今天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当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但很快回过神来,给了那个学生说下去的空间,听了学生的陈述,我心中已是豁然开朗。可问题怎么解决呢?我干脆顺势将难题端给了学生,当时只是觉得既然问题从学生中产生,当应该由学生来作结,若我以“权威”的身份自居,一锤定音,似有不妥。于是就发生了学生“修改”课文的情形。就当时的课堂状态及修改结果来看,似乎较为成功!其一是培养了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的科学态度;其二是让学生平时所学的知识在特定的时刻得到了运用;其三是较好的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丰富了这节课的课程资源;其四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对几个句子的比较选择,是说不出特别的道理的,凭的就是语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断及反思】相关文章:

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断

2.《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断实录

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断及反思范文

4.《圆明园的毁灭》片断赏析

5.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6.有关于《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7.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900字

8.《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