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养花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养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讲述了“我”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我”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养花》是小学课本的传统篇目之一,作为名家名篇,研究这课的老师自然不少。大多数教学设计总是以“感受养花之乐”作为中心话题,以“找乐趣——谈乐趣——读乐趣”为教学思路,这种教学的不足是:
首先,忽视了对老舍先生的爱花之情的感悟。正是因为老舍先生爱花情深,才有了养花之事和养花之乐,脱离了爱花之情来谈养花之乐,恰似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就乐趣谈乐趣,学生的思考呈开放性,但流于琐碎、零散,缺乏整体感和层次性。
第三,如何理解“忧和泪也是一种乐趣”成为难点。
在反复阅读中,我渐渐感受到作者传递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养花之乐,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的爱花之情,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相应成趣!另外,老舍先生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些丰富的情感——“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这也是一种乐趣呀!同时,在字里行间,还蕴含着许多发人深省的哲理:“多得些知识决不是坏事。”“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等等。
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学习思路:体会爱花之情——理解养花之趣——体验育花之理。“爱花之情”是“养花之趣”的前提和基础;“育花之理”是“爱花之情”和“养花之趣”的提高与发展。
《养花》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出自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乐趣》。这篇文章充分发挥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特点。其“形散”表现在,从“我爱花,也爱养花”入手,大致写了老先生选花、养花、赏花的事儿,其中又穿插了养花的目的、养花的伤心事,最后落脚在“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继续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上。随心而发,随性而为,没有一个特别明朗的脉络结构,而且第一段的“我爱花,也爱养花”和最后一段的“养花的乐趣”两句是学生寻找中心句时容易混淆的两个句子。总之,中心不明确、脉络不清晰。其“神不散”又表现在围绕一个“爱”字,写老先生爱花、爱养花的一系列有关的事,字句平实,却处处见老先生高雅的养花之乐。
在教学《养花》时,我的第一课时目标设定了4个:1.检查生字、课文的预习;2.理清课文脉络结构;3.了解文章中心思想;4.品读选花的段落。都顺利地完成。这节课被陈主任听课,课后她提出问题:六年级的学生学语文,除了基本的语文知识与能力,还应当有精神与文化的滋养,不然语文学习就太流于表面。也同时提出了修改建议:在第二课时,抓住最末段的“忧”与“泪”深入理解为什么“忧”与“泪”也会成为乐趣,从而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深入思考与理解。
在第二课时,在“从哪些语句可见老舍先生爱花、爱养花”这个大问题下,刻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搬花搬得筋疲力尽也“有意思”,为什么菊秧被砸死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老舍养花的乐趣。在这两处的铺垫下,最后一段出现“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时,学生很自然就理解了:因为爱,所以喜悦忧愁、欢笑泪水都是难得的快乐。
当学生的感情体悟深入到这一层,他们在生活中享受自己的乐趣时,成功了自然欢喜,遭受挫折了,也能有一定的承受和应对的能力了。学语文,容易在知识的层面简单,不要忽略在精神与情感的海底去深刻,切记切记。
【养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8.养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