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一》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时间:2021-08-31

  【教学案例】

  伴着铃声,我走进教室,这节课准备给孩子们上语文园地一中的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附日积月累附内容: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由于这几天忙于教室的布置,我并没有精心设计,凭着原有的经验将日积月累的教学目标定位于:阅读四组对联,感受到汉语的节奏美,体验句子的对称美;在朗读中去发现上下联的对偶关系,在领悟的基础上熟读、背诵、积累。整个教学过程在我的掌控下一步一步地进行,学生们也逐渐明白了上下联的意思及对偶关系,基本上也会背诵了。正当我准备检测学生背诵并就此结束日积月累的教学时,一个学生突然举起了手,我本以为他是主动示意要背诵这四则对联,于是就高兴地请他起来。老师,读第一则回文联让我想起了我和爸爸去花果山水帘洞旅游,在那里我也见过一则回文联:洞帘水挂水帘洞,山果花开花果山。这名学生站起来并不是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对联,他的发言不仅让我为之一震,也让其他同学大吃一惊,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的兴趣不再是背诵四则对联,转而研究起了对联。是继续按既定目标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我犹豫了几秒钟,还是决定改变教学计划,趁着学生对对联的热情未减,引导学生痛痛快快地走进对联,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话匣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学生将自己平时收集的回文联大声地念给大家听;有的学生根据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这首对联的形式,仿改了一首书山本无路,勤奋可攀登;学海原无涯,刻苦能到达;有的学生由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首对联想到了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还有的学生决定将对联的内容画成一幅画,并配上一段景物描写

  在充分交流后,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采用指名读、小组读、齐读、吟诵等方式让学生再次感受对联语言的节律美、意境美,学生个个读得趣味盎然。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意外,学生竟然有这么浓烈的兴趣,产生了这么多令人称奇的想法及智慧,这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惊喜不已。多么可爱的孩子,我庆幸自己给了他们一个机会,才有了如此的精彩!

  【我的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教育界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主张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不断相互碰撞,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师生才能感到生命活力的涌动。因此,倡导课堂生成就是眷注学生的生命活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我们必须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一、生成需要预设

  我们强调课堂中的动态生成,那么是否就可以淡化课前的预设呢?不,我们需要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结合,这是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反映教育目的性和人本性的统一。预设是重要的,它是教学过程的基本保证。《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了它的'重要性: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虽然生成可以是偶发事件的智慧处理,但绝不要误以为生成就是随意的。生成既在偶然中又在必然中,精彩是可以预设的。预设的目的是为了生成,如果为预设而预设,教学完全按照预设进行,将严重约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预设重在引导,正如杜威所说: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它饮水。

  预设体现在课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研读教材、制定教学目标、思索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程序,为教学设计一幅蓝图。同时预设必须是弹性的、灵动的,留有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态生成的时间。在实施教学时,还要根据教学实际,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和经验积累,充分利用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及时调整、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虽然没有充分地预设,精心地设计,但在课堂出现生成资源时,教师并没有继续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教学,而是牢牢地把握住动态生成,使这堂课充满了活力与精彩。

  二、生成需要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是最没有束缚的,最活跃的。当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我们不能一味地加以遏止,要珍视学生,对他们的这种敢于表现自我,积极思考的行为要加以认可甚至鼓励,从而使他们敢说、会说、乐说,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才会不断涌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本案例中,教师本是请一位学生背诵并即将结束日积月累的教学,没想到一个学生站起来答非所问。试想:如果教师此时不顾学生的感受与兴趣,继续下环节的教学,那将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这节课之所以迸发出如此令人惊喜的火花,还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对学情的把握,以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讨论、交流,课堂才会这样因动态生成而变得绚丽多姿。

  三、生成需要引领

  教学生成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随意的、自发需要的满足。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学生需要和感兴趣的资源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学习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认识的过程。

  生成不是偶然、不是随意,也不是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如果真是那样,教学就不叫教学,课程也就不叫课程了。尼莫早就这样说过。也许有人会问,动态生成不是强调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吗?不是强调要为学生的需要服务吗?是的!生成的确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为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兴趣、需要是有效学习的动力和催化剂。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引导有效地学习,教育者必须关注学习者,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但强调这一点并不否认教学实践的价值性。教学毕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价值性是教学工作永远抹不掉的特征。因此,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也必须考虑教学工作的价值要求;要满足学生即时的兴趣与需要,也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如果教师一味地跟着学生跑,一味地强调关注学生当时的兴趣,而没有看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更健康地发展,那么,对教学生成的理解就只是形式上的跟从,而没有把握其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