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课文特别长,逐字逐个知识点落实,实在太枯燥了;我在给学生对译了两段之后,就忍受不了这种教学方式了;我看学生也犯困得厉害;再加上最近一直在看张必锟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觉得深受触动;于是从第三段开始,我改变了策略;给学生发了课文加点的预习卷,让学生在课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每个加点字的解释;我再从学生的学案中找出错误或理解不了的部分;在讲解这张学案的时候,我便只讲这些重点;自我感觉很好,学生听得认真,我讲得尽兴;现将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1今者项庄拔剑舞;
前几日,因为定语后置句,我罚学生抄写过标志“者”;学生显然依然不理解定语后置是什么鬼;学生将“今过生日项庄拔剑舞”里的“者”,标注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见罚写的路子走不通;我便想着,以后这类理论性特别强的知识,还是不讲为妙;今天我只是告诉学生这个“者”不可能是定语置的标志;划分了句子成分,发现整个句子都没有定语;
2客何为者?
为了让学生牢固树立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翻译准确的观念,我带学生来了个脑洞翻译法和联系上下文翻译法的对比;
这个句子有的学生翻译成:你要干什么;有的学生翻译成:你是做什么的;我便设了情境:按照各自的翻译内容,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项羽问完这句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要联系刘邦带人来赴宴的目的进行想象;
脑洞版:宴会正在进行,忽然闯入一个持械大汉,怒瞪项羽,项羽吃了一惊,问:你要干什么?张良冷笑道:嘿嘿,他是刘邦的保镖樊哙,你说他要干什么?项羽拔剑与樊哙战作一团;刘邦卒;
正常版:项羽吃惊问:你是什么人?张良忙解释:别误会,别误会,他是刘邦的参乘樊哙,自己人,自己人;项羽为找台阶,赞道:壮士!气度不凡!赏他一杯酒;
学生应该会明白联系上下文的重要性了吧;顺便我讲了动词的宾语前置句式;
3怀王与诸将约曰
学生在译“诸”的时候,意译成了“其他”,其实也没啥不对;不过我依然举了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在座的诸位来宾”,让学生明白,如果给“诸”加点,最好解释成“多,各”;
4毫毛不敢有所近
学生将“毫毛”译成“一丝一毫”,他们似乎并没有理解这个词在这里的比喻义;我从语法的角度解释了一下;“细小的物品”,是什么词性的短语;“细小”是什么词性的词语;并比较下面两种翻译方式:财物,一丝一毫也不敢占有;刘邦先打败秦国,攻入咸阳,一丝一毫也不敢占有;第一句是将中心词提前了,第二句是将中心词换成了一丝一毫;学生似乎明白了;
5故遣将守关者
学生将“故”译作“特地”,其实也没有不对,但是若联系全文来看,这里的“故”应该译成“原因”;我请学生从上下文相关的角度理解;第一,考虑刘邦是个有点文化,有官位的人,说话可能会文雅一些,樊哙是个屠狗者,文化程度应该不高,说话直来直去;第二,刘邦带着一百多个骑兵来向项羽示弱,求和,事前肯定统一了口径;你看,项伯劝项羽放过刘邦时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能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樊哙闯帐后说: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刘邦忽悠项伯的时候是不是也说过类似樊哙闯帐的这段“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区别在于刘邦的话用了“所以,之”一类的书面语,而樊哙作为粗人,即便刘邦事先教了他,估计他也学不会原话;所以,我认为这里的“故”应该跟上文“所以”这个词组的意思相同,翻译成“……的原因”;
6何辞为
有学生将这里的“何……为”将“何为”词组弄混了;我便将“客何为者”跟“何辞为”的句法结构进行了对比;“何……为”中间有个动词,词组中间没有动词,所以这里的“为”是句末的语气词;不知道我总结的是不是普遍规律,还需查资料进一步证实;
7四人持剑盾步走
提醒学生翻译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句中的“步”;第三段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这里特意用了“步”,能看出些什么细节?学生笑称:刘邦为了逃跑,故布疑阵,假装溜达,然后逃跑;若是五人同去牵马,很明显是在告诉大家,刘邦要逃跑;
今日反思总结便是如此。
【《鸿门宴》教学反思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