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引导注重建模—六上第一单元《方程》教学反思六年级上册方程这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有这样几个:
一是利用等式性质1解形如ax±b=c的方程;
二是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方式解形如ax±bx=c的方程;
三是能够通过读题、读图、读表的方式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有关直接设句和间接设句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了针对性训练,具体地说:在做题目时候要有读题分析的过程,要能主动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列出方程。根据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设句分为直接设句和间接设句两种不同的方式。
直接设句:所谓问什么设什么,这是这个单元出现比较多的一种情况,并且在一定时候会出现类似这样的设法:“解:设……为x千克,则……为5x千克”,这种设法是依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来决定的,这在前一篇博文中已经叙述。
间接设句:你要求的问题不方便直接设,需要从中搭起一座桥梁,起到问题解决的目的。在练习册p7第十题分析讲解的时候我提到了这个,原因是我们可以先求出第二套运输方案需要几辆卡车,再求增加多少卡车。因而设的是第二套运输方案需要x辆卡车,根据数量关系式总数不变得到10*12=8x,在解出x之后在减去10辆得到最后确定的数值。
对于间接设句的问题,我以为这不是一种解法而是一种思路,目的就是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很多时候走直接设句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尤其是一些相对较好学校的分班考试试题,用间接设是很好做的。
二、有关移项的问题
移项是初一上学期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实际上在小学中两个等式性质就是为了这个做准备,对于这个知识点到底讲不讲我是比较纠结的,后来考虑到,有些孩子列出了类似2x-56=x+26的方程,这样的数量关系孩子很清晰,但是方程不会解,这样在应试中丢分是很不值的,当然学校里不讲,外面培训机构是讲的,这样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虽说这样理解有些扯远了,但是教育部提出的零起点教学是有道理的,所以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是讲了移项的方法:“含有未知数的项放在一边(通常是左边也有特殊的,特殊的我没有出现),移项前后要变号,原来是加要变成减,原来是乘要变成除法”,并且我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从目前的情况来说,班级还是有孩子掌握的,对那些好孩子还是有较大帮助的。
另外感觉,练习与测试的难度比原来的评价手册降低了不少,这样的变化我不知道道理是什么,但是我感觉给孩子的训练量和难度上确实降低了不少。
三、有关模型建立的问题
东北师大史宁中教授在新课程标准修订的时候曾经讲过,小学数学基本上是集中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是我记得的,但是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出现了两种比较特殊的模型,为了表述清楚,将之命名为“速度和模型”、“速度差模型”,具体说:速度和模型指的是形如:(□+□)×□,先求和再求积;速度差模型指的是形如:(□-□)×□,先求差再求积。
具体地说,这与孩子已经学过的,求两个部分量的和和求两个不分量的差,实际上是一个使用乘法分配律的过程,所不同的是孩子要能体会第一步先求和和先求差的实际意义,因为有些意义是不大好说的,如,在书本p8的第十题和思考,数量关系式可以这样叙述:师傅徒弟每天的相差数×天数=师傅徒弟相差的总数;红球白球每次的相差数×次数=白球红球相差的总数(也就是10个球)。
当然每一个孩子的理解程度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我们允许有差异,孩子选择一个量减去另一个量的数量关系去做也是可以的。
对于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而言,有一些题目的解法过程,用算术方法是比较简洁的,但是这个单元学习的是方程,所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也是需要用方程做的,但值得提醒的是:有些问题没明确方法,是可以用算术方法做的。
附:
本班级孩子常犯的错误:
1、解方程和在做不用写“解:设”的求x的值时,经常忘记写“解”;
2、孩子的计算成问题,主要体现在不喜欢打竖式,错误重灾区在隔位退位减(如121-89=)、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如:0.6÷0.12=)
3、作业速度过慢,部分同学的写字速度让我几乎抓狂。
【方程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2.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3.简方程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