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可是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月亮,而且个个不同。我们的先辈们曾经在诗歌中表达了月亮无限的热爱和赞美。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月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我教《望月》时把教学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六个字:低起点,巧引导。也就是放低教学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能引则引,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什么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当场的气氛。“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我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含是很丰富的,是通过描写境界、塑造形象来陶冶、感染读者的'。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细细品读语言,领悟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同时要感悟作品所塑造的形象。读者对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我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背诗句时,辨析每次对背诗句的“同”、“异”,理解小外甥出“对”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这里的引导还不到位,如学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国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样:聪明好学、爱幻想。那么,“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义也就更大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堂课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瑕不掩瑜。以后还要多思考、多反思。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减少失误。

  篇二:望月教学反思

  4月18日下午,我与师范附小五年级五班的同学共同学习了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这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本文充满诗意,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流淌着诗意,迸发出创新火花。但是,一节课下来,完全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

  我讲的是课文第一课时,我的设计初衷是:课堂紧紧围绕“读月”展开,把长的课文读短,读通。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读出三个层次不同的月:“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既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文本解读的过程。在“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的教学中,又聚集在“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一终极指向,让学生在江中月品味千江月水千江月风景,在诗中月中体验“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妙处,在“心中月”中感受“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神奇!借着美妙的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循着老师煽情的语调,在回环复沓、余音绕梁的诵读中,带领同学们玩赏一回眼前这月光如水、江月交融的“江中月”。紧接着抓动词,说理解,领同学们品评一回那记忆深处中的“诗中月”。读课文,找句子,“月亮像天的眼睛……”通过学习“月下交谈”这件事,再带孩子们一道去找寻了一回那带着童话般梦幻的“心中月”。在解读课文的同时让学生么能领悟这种独特的写作方法。

  但是,效果与初衷确是大相径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造成这一结果的最大原因我觉得就是文本解读过深,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解读文本。课堂上我忽视了儿童文化,儿童文化的特质是什么?就是儿童的想象与游戏这种特有的情趣。我对课文解读有些拔高,对儿童学习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第二,是没备好学生。我过高的估计了附小的学生,这是我第四次在附小讲课,第一次讲课,课堂很流畅,算是比较满意,第二次讲,从评委的反馈来看甚至比第一次还好,但是后两次效果却让人很不满意,归结起来就是对学生估计偏高,没有对学生的领悟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同样的一个学校,我是同样的备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反思后发现,主要是我对学生估计一直太高了,设置的问题一直偏难。但是前两次为什么效果不错呢?因为前两次是在一学期即将结束时举行的讲课比赛,这一册书已经学完,而讲课的内容是下一册的教材的课文,下一册的教材都是学校借来的旧课本,很多知识点,上一级的学生都在课本上做了记录,所以我提出来问题的时候,学生回答的比较流畅,课堂气氛不错,造成了我的一种错觉,我就一直认为这个学校的学生感悟、理解能力比我们学校的学生强很多,脑子灵活很多,所以课堂容量设置偏大,探究的内容就过于深奥。

  第三,细节处理的不好。一堂课中出现了几个小状况,一是上课前学生自由的从北教学楼教室跑到讲课教室来,很混乱,让我对本班学生的习惯有了怀疑;二是课前交流让我感觉到学生很沉闷,不活跃,让我对这节课的气氛和学生思维的参与度有了怀疑;三是课堂上我让学生的自由朗读,学生齐读,然后我纠正了后,大部分同学还是在齐读,让我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怀疑;四是课件出现了小问题,让我对后面的内容是否流畅有了怀疑;五是上课期间有其他班学生敲开门叫5.5学生集合训练,这几个情况对我的心理造成了一定影响,感觉有些慌了阵脚,不知道如何处理是好,自己开始出现失误,说错了好几个地方,总而言之就是经验不足,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够灵活,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篇三:望月教学反思

  本册教材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望月》是第三篇与月亮有关的课文了。

  本文叙写了“我”和小外甥江上赏月的情景。文中有对月夜江色的描写,有舅甥赛诗的经过,有外甥对月亮的独特想象。“我”和小外甥喜爱月亮之情跃然纸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形象鲜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因此,教学本文,我主要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月夜江景之美、回忆描写月亮的古诗、体会小外甥的独特比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得美轮美奂。同学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 “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这样他们才懂得了是美丽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仅叫醒了我的身体,还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这美丽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该是多么的愉悦。学生们才真正明白了我与月的关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通过诵读课文中关于月亮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让学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从而理解使我们沉醉了的原因。

  同时,我还要引导孩子们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也正是这些有关月的优美的诗句,才能让他沉醉。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善于积累、勤奋好学的品格。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望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望月怀远教学反思

2.《望月》优秀教学反思

3.《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

4.《望月亮》课后教学反思

5.《望月》教学反思范文

6.苏教版《望月》教学反思

7.评《望月》一课教学反思

8.《望月亮》的音乐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