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冈》教学反思
最近我在《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上看到一些有关以“细读文本”为主题的文章,对深入钻研教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上《景阳冈》一课时,我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景阳冈》一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品读武松打虎的经过感受人物的形象,感受语言的生动准确。其中“揪”字看似平常,实则意蕴极深,富含精神和文字意味。课堂上,我将学生的视线聚焦到这个“揪”字上,抓住“揪”字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武松反攻”这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首先让学生品读“揪”的字面意思,知道“揪”的意思是“紧紧地抓住、用力地拉住”,但这只是一种抽象的文字感知;第二步,我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并带着不同的心情品读这个“揪”,这个意味深长的“揪”字折射出武松超人的力量和过人的胆识,这是对词语理解的质的飞跃。当学生明白“揪”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思,真正感悟到武松的精神品质后,自然也就能用心去感受语言,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这个学习、体验的过程,充分展示了学生个人的学习所得。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把语言的学习置于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才能唤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切感受。学生的语言表达一旦进入精神层面,人物的形象就会在他们的心中就鲜活起来,从而使精神和语言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程度。一方面,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思想情感,才能促进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另一方面,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又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领悟。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为学生的自身学习所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