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的教学时,感到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多,且不易理解,是一节很有挑战的数学课。但是在教学之后,有了“意外”收获,深深地感受到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出发,学生是教学之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设身处地为学生想,那样才能把学生教会、教懂。
一、概念教学要从学生的理解程度出发:
本节课的面积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其中的“物体表面”、“封闭图形”和“大小”,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教师如果忽视了这一点,那么这节课上完之后,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和理解,也就只能浮在概念的字眼表面,泛泛而谈了,更给后面的“面积单位”的学习制造了障碍。
因此,我在面积概念的教学中,分为两个层次:
1、通过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物体(如:课桌、数学书、文具盒),先让学生找找这些物体的表面,再动手摸摸这些表面,发现了摸到的这些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从而理解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从学过或见过的平面图形出发,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去观察这些平面图形的不同,进而进行分类——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接着通过课件演示给图形涂满颜色,使学生发现封闭图形才有大有小,从而揭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就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面积”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并且为进一步学习“面积单位”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中巧设悬念,质疑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整个教学中,始终注重呈现和揭示矛盾,巧设悬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并“迫于”要站在学习的前沿,从而保证教学的高效。
因此,我这样设计了教学:在学生充分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后,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黑板的面和课桌面的大小,能直接看出黑板的面面积大一些。可是用这种观察法能比较出两本课本(封面大小接近)封面的大小吗?这个问题一出现,学生马上发现观察法不适用了,从而引出用重叠法比较。
接着学生用观察法、重叠法去比较两个面积比较接近的长方形,可是这两个方法却无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我马上把握契机,问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呢?”。然后学生提出了一些其它的比较方法,适时抓住学生想到的“测量”后比较的方法,我及时提供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学具。学生明确动手操作的要求后,小组合作动手摆,解决了比较面积大小的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悬念和问题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总想“是呀,为什么不行呢?该怎么办呢?……”有了这些想法,学生就主动站在了探究的前沿,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