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片断〕
在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读通课文后:
师:小朋友真能干,自己把课文读得那么好。那谁能说说读了课文,你都读懂些什么?
(小朋友纷纷举手想要发言)
生1:我知道“鱼儿游”就是小河里有鱼儿在游来游去。
生2:我知道“鸟儿唱”就是小鸟在唱歌。
师:(故作不解)小鸟会唱歌吗?我怎么没听说过?
生2:(立刻解释)就是小鸟在叫。
(这时有很多小朋友举手,想要发表意见。其中有一位小朋友因为举手后,没请到他发言,手里拿了一支铅笔在玩,听到这里,大概很不满意那位同学的回答,把手举得高高的,嘴里不断地说:“我……我……”迫不及待地想发言)
师:(走到他身边,指了指自己的嘴,提醒他注意说话先举手,而后问)你想说什么?
生3:(学生放下手中的铅笔,站起来)我有补充,“鸟儿唱”不是小鸟真的在唱歌,而是小鸟一边飞一边叫,叽叽喳喳地很好听,就好像是在唱歌。(学生说的时候特别把“好像”两个字重读,重新坐下时很端正)
师:哦,你是这样认为的,(转向其他小朋友)你们呢?
生4:我也认为是小鸟叫的声音很好听,小朋友就觉得小鸟像在唱歌一样。
师: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谢谢你们。其他小朋友还有读懂的吗?
生5:我从刚才的动画片里看见小河两岸有很多很多的树,这就叫“两岸树木密”。
生6:我读懂了“绿油油”就是禾苗很绿很绿,叶子上面有亮光的。(学生说话时特别强调“很绿很绿”)
生7: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刚才我们看了动画片,里面的小竹排是在水里的,那课文里为什么说“小小竹排画中游”,应该是“小小竹排水中游”?(她的话一说完,立刻有小朋友附和表示赞同)
师:对呀,课文是不是写错了?(听老师这么说,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有的小朋友说是写错了,有的小朋友则说没有写错。正争论中,一个坐在前面的小男孩转过身对后面的同学说:“不会写错的,课文怎么会写错呢?”他的话刚说完,后面就有小朋友不以为然地说:“那也有可能的。”谁也说服不了谁,教室里更热闹了。)
师:看来,我们的讨论一时难以有结果。这样吧,请我们小朋友帮编书的叔叔阿姨想一想:为什么要写“小小竹排画中游”,这样写有没有道理?
(这个问题有难度,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过了一会儿,有些小朋友开始举手)
生8:课本上小竹排是画在画上的,所以是“小小竹排画中游。”
(对于他的意见,其他小朋友颇不认同,有很多同学举手示意不同意)
生9: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从动画片里看到,那个小朋友站在小竹排上,竹排漂下来,看到的景色就像画一样美,所以是小小竹排画中游。
师:(走到一个举手小朋友的身边)你是怎么想的?
生10:小朋友在小竹排上,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就像在看一幅美丽的画一样。
师:真的吗?那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师:(用鼠标提示相关内容)有在林间飞舞歌唱的——
生齐:小鸟。
师:有在水中嬉戏欢跃的——
生齐:小鱼。
师:还有——(走到刚才回答的小朋友身边,请他起立接着说)
生10:茂密的树林和绿油油的禾苗。
师:真美啊,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难怪课文中说——
生齐读:“小小竹排画中游”。
师:小朋友真棒,能动脑筋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还能自己开动脑筋读懂问题。我们读课文就要这样,不光想想我读懂了什么,还要想想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能不能想办法读懂,比如:再读读课文,找小朋友讨论,请老师帮忙……
师:(教师伸手示意她起立,问)你想说什么?
生11:我也有一个问题,什么叫“江南鱼米乡”?
师:对呀,这个问题我也不明白,谁来帮帮我们?
生12:“江南鱼米乡”就是鱼和米很香的。
(这个小朋友刚一说完,那个玩过铅笔的小朋友就在下面说:“不对,不对,很‘香’的‘香’不是这个‘乡’,应该是‘香味’的‘香’。)
师:不错,妈妈做的鱼和米饭都很香,但“香”是这样写的……(教师一边板书“香”,一边肯定抢答的同学说得对,又提醒他上课发言先举手)课文中“鱼米乡”是这个“乡”。(教师板书“鱼米乡”)
生13:“鱼米乡”就是鱼和米的家乡。
(学生很赞同这种意见,没人举手了)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不过,老师还想知道,江南为什么是鱼和米的家乡?
生13:因为江南鱼和米很多很多,所以是鱼和米的家乡。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你们是怎么知道江南鱼和米很多呀?(教师有意识地指了指图上的小河、禾苗)
生14:前面老师让我们看电视的时候,我看到了江南有很多很多的小河,这些小河里的鱼呀、虾呀,也是很多很多的。
师:你说得真好,正因为河多,湖多,所以我们称江南为水乡。谁还有补充?
生15:我们这里种的稻子很多很多,我到外婆家去,看到公路两边的田里种的都是稻子。
生16:我从图上看到田里种了很多很多的禾苗,禾苗长大了就会长出谷子。
师:谷子可以碾成……?
生齐答:大米。
师:这下我明白了,江南的鱼、米确实很多很多,所以才叫——
生齐读:江南鱼米乡。
师:江南鱼米乡,风景美如画。让我们一起来赞叹这美丽的景色。
生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对话关系是多重性的,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呵护学生的灵性、个性和悟性,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的阅读过程始终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1、通过平等对话,激活学生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师与生,尤其是学生乐于、善于对话。以上案例中,无论是教师对于学生感悟体验时充满鼓励、赏识的话语“你说得真好”、“小朋友真棒”……还是对于学生遇到困难时诚恳的帮助、引导“不错,妈妈做的鱼和米饭都很香,但‘香’是这样写的……”,抑或是教师的体态语言“走到小朋友的身边,指了指自己的嘴,提醒他注意说话先举手”……无不体现“师生平等对话”的理念。学生因老师善意的提醒而乐于接受,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兴奋自豪,更因老师一句句充满赞赏激励的话语而激动不已。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
2、善用阅读期待,开放课堂教学。
所谓“阅读期待”,即面对文本,学生产生一种期待心理。如面对童话故事,希望从中读到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预期出现惩恶扬善的美好结局;面对一篇散文,希望作者以优美的语言、灵活的笔调,描写感人的内容,使人得到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等。在教学预设时,对“江南鱼米乡”和“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两个理解难点,原准备在学生充分感悟课文语言后,由老师提出并逐一引导学生体会理解。但课堂是在不断地生成的,在实际教学时,学生缘于自己的阅读期待,提出了这两个问题。教师对于这一在对话过程中闪现的学生思维的火花,能予以敏锐地捕捉,利用学生即时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不轻易否定,使不同的感悟、理解有交流和争辩的机会,在动态生成中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起来。于是,课堂上精彩的语言纷至沓来:“竹排漂下来,看到的景色就像画一样美” 、“小朋友在小竹排上,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就像在看一幅美丽的画一样”、“我看到了江南有很多很多的小河,这些小河里的鱼呀、虾呀,也是很多很多的”、“我们这里种的稻子很多很多,我到外婆家去,看到公路两边的田里种的都是稻子”、“我从图上看到田里种了很多很多的禾苗,禾苗长大了就会长出谷子”等等,这是孩子的视野,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感悟,相信在最后进行课文朗读时,必然有一幅幅各不相同的江南美景图呈现在每一个小朋友眼前。
3、注重体验感悟,落实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因此,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体验就是在实践中认识,感悟就是在感受中领悟。以体验感悟为手段和过程的阅读教学,实质上是个体在情感驱动下的感性化的直觉性的阅读理解过程。这样的过程自然不需要“科学”的分析和理性的说教,而是需要对话、交流和表现。以上案例没有教师的包办代替,没有繁琐的分析讲解,有的只是学生自己对文本的体验感悟,学生通过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这一过程体现的“三维目标”如
下表:
知识和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过程和方法: 读与看(看课文插图、看课件演示)、读与说、读与思有机、巧妙地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富饶,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学生体验感悟的过程中,知识得以内化,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熏陶。这样的朗读感悟是一个立体感受、多元发展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体验感悟过程中,必然经历一个语言转化、情感体验、语感积累,个性张扬的过程。
崔峦老师曾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能在对话中充满活力,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