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网上看名师的讲课实录,体会他们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如何提出一个个问题,如何信手拈来引用资料。感觉名师准备的就是细致,浏览者的回帖也是好评不断。可到了课堂上,我仍然觉得不知如何给学生讲,尤其是现代文和诗歌部分。
前几天学生自学了《蒲柳人家》,我先让他们读了两遍课文,要求他们体会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出人物性格。学生读完后,我又回答了他们提出的几个问题,完成了几个巩固练习题就结束了。有学生问我:“老师,这就结束了?”我说嗯。其实我是真的不知道再讲点什么。我只是觉得该小说人物形象描写的这么栩栩如生,故事情节也这么通俗生动,自己细心默读品味,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假如这时有个人在你耳边絮絮叨叨,那又是如何地大煞风景。
但学生说的话毕竟起了点作用,让我觉得不讲点什么似乎对不起学生,于是在准备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我这样设计了教学流程:
一学生预习课文,教师范读
二学生熟读
三合作探究,让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土地的象征意义。
2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他们各象征什么?
3诗中的鸟是个什么形象?为什么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4这首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有什么联系?
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我本来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后就让他们讨论回答这些问题,可心中又有些担心:他们能答对吗?要是答不出来,冷了场,还不得我来说?
可一让学生预习课文,他们就刹不住了,不知是因为诗写的动人,还是现代诗比文言文好懂,一个个都读的那么专注,那么动情,以至于我都不忍心打断他们。
我忽然想,为什么不让他们先背过这首诗,然后再回答这些问题呢?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许读熟了,就更容易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了。
于是我改变了计划,范读一遍后让他们背诵这首诗,果然效果很好,半节课下来,连平时背的最慢的也背过了,背的稍快的一些同学已开始看文下的注释及课后题了。
后面再进行这些问题就容易多了,学生都能答个八九不离十,我也感觉很轻松。
由此看来,学生熟悉文本是最关键的一步,他们通过阅读体会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提出相关问题,这比老师挖空心思给学生提问题并滔滔不绝地讲解要好得多。学生如果能真正进入文本,即使老师不讲,效果也一定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