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中的教学是教师为考试而教学、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但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提倡进行自由式教学,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提升自己。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主要是知识上的积累,就像朱自清先生所说的学生像一个“空口袋”[1],教师只管往“口袋”里填充东西,却忽略了“口袋”自身的用途,不同材质的“袋子”其使用价值也不同。朱自清以此为例,宣扬摒弃传统教学理念,打破知识满贯式教学,提倡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根据自身需求而学习,并提出了改进教学的建议及措施。放眼当下的语文教育界,许多学者倡导的新式语文教育思想,都与朱自清的语文教育理念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朱自清的语文教育理念,从中获得启发。
一、自清与语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学校南迁,在这期间自清先生任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2],与叶圣陶合著了《国文教学》《略读指导举隅》《标准与尺度》和《语文拾零》等。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很受学生的爱戴,他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意发挥、展现学生个性,相比呆板的语文课堂,他的课堂更有张力和活力。同时,他突破传统授课观念的影响,与具有时代先进思想的教育家积极讨论,为中国的教育开启了新的征程。“国文教学中只须养成表达的能力和形成自己的想法即可,其精华在于发展思想,涵育情感。”[3](P252-272)在分科的原则上,大多人认为前者是主要的,但自清却认为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当其所处年代的其他学者在规避新发展时,他却愿意大胆尝试,力图通过自身的实践经历告诉每一位教育者,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进步和成长。即使当时环境恶劣,战争频发,很多大学生都选择放弃学习,但他也没有放弃教学与写作,甘愿站在传授知识的前线。
二、自清语文教育理念
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一直是教育思想领域重点讨论的问题。很多教育家、学者,都尝试通过调研、考察等方式,探讨出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回想朱自清,他也曾对此做过研究和分析,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了自身的语文教育思想。
(一)语言文字
语言伴随人们生活中实际交流的需要而出现,自先前的甲骨文,到由其演化出的小篆、隶书、楷体等,再到如今的简化字,无一不彰显着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演变的特点。自清先生希望施教者能在教授语文的过程中使受教育者详细了解一个国家甚至是古今中外的历史,使学生博古通今,这就是其语文教育理念中的语言文字教学观。比如诗词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而解读诗人的情怀,从而让学习者不单单对诗歌语言进行赏析,还能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历史文化。对“语文”的定义,教育界存在很大争议,最为恰当的当属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观念:语文学习来源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剖析。自清先生在肯定陶行知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较好地诠释了自身坚持的语文教育理念。现今,许多语文教育者也尝试通过语言文字教学,促进学生了解国家历史,传承和发扬古典文化,许多大学也都设有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课程,其目的显而易见。若依照自清先生的看法,其实质就是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打好语言文字的功底。
(二)中国文学史
自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中国的文学便随之产生。国文学习,是对本土文化的吸收。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助于提升自身修养。朱自清先生一直将文物典籍学习视为教育的重点,其虽在现实教学中提倡白话文教学,并将白话文贯穿语文课堂,但并未否定文言,摒弃传统文化。他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有见地地提出了在选读古书的基础上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并以欣赏作为情感不断操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和批判力的文学学习理念。直视现代的语文教育,许多受教育者都未曾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何谈学习其他外来文化。而中国文学史,是国家成长历程的见证,事无巨细地记载着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只有透彻地了解历史,才能真正地学会语言文化。俗语云:语言来自于文化,而文化来源于生活,生活则是历史进程中演变的关键。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和理解。
(三)写作
放眼整个中学语文教育,写作是一项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技能。自清先生认为:“学生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文写作中,忽略写作训练只注重思想解读的语文教学,像是直接忽略了学生的思想。”[4]对学生写作的检验,可判断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通过检查学生的作文,即可看出学生对一个问题或诸多问题的见解,可了解学生通过学习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写作是学生的一项技能,当下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注重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注重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5],使学生通过收集素材,形成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进而养成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与自清先生提出的以写作的方式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理念是一致的。
三、自清语文教学理念
自清先生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教师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教师的教学观显得尤为重要。指出教师的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注重学生品德修养的形成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提倡将“授知识”的传统理念转化为“教方法”的新式教学。这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跳出了“只为考试而授课”的怪圈,对当时及当下的语文教育都有重要影响。
(一)教师自身素养
一堂好的语文教学课,其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对话,而对话的前提是教师有较为良好的自身素养。自清先生认为,教师自身要有“过硬的知识储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只有如此才能使语文课有声有色。简单来讲,即一节生动的语文课,需要语文教师在课下反复对教材进行诵读和推敲,用感情带入的方式体会其中意味,摆脱传统单一的“套路法”,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切入口,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中得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自身素养,在课堂上详尽地分析课文,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其转换思考问题的方式。
(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朱自清先生肯定教师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作用,但更提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发言,对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摒弃“口袋式”教学。这与当下提倡的语文教学思想是一致的。当下的许多教育家都指出,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不再适应新式课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进行创新思维及智力开发锻炼。而对于学生而言,从小就应培养其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改变以往的僵化学习,让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启发式教学。故,由教师抛出关键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学习交流成为当下普遍采用的语文教学形式。
由此可见,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此外,自白话文出现后,自清先生感受到白话文的便利之处,遂将之引入自己的语文课堂中,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白话文。他能够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并依据时代的进步及发展,不断地对语文教学思想进行革新,这发展的教学理念对当下与时俱进地改革语文教学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宋惠卿.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2,(6):1.
[2]申晓辉.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探析[J].教师教育论坛,2011,(6):76-79.
[3]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8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4]唐惠忠.在“咬文嚼字”于中上出“语文味”[J].语文教学研究,2014,(1):17-20.
[5]崔一良,冯为民.朱自清先生与语文教学[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1999,(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