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名师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再别康桥》名师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

  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欣赏法 问答法

  课堂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二.题解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1921~1922年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本诗作于1928年11月作者自英伦乘船返国途中。由于这是作者旧地重游,重访昔日进修、留下美好记忆的学府所在地—康桥,故以“再别康桥”为题。

  三.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别名:南湖,云中鹤。浙江省海宁人。追求“爱,自由和美” ,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的新诗可称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四.整体把握

  自古以来离别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哪些诗词?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五.朗读全文,初步感知

  六.再读课文,分析结构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轻轻的我来了 作别母校 生离愁

  轻轻的我招手 离愁别绪

  河畔上的金柳

  软泥上的青荇 泛舟康桥 来寻梦

  (2-6)榆阴下的一潭 依恋母校

  悄悄的我走了

  第三部分

  悄悄的我来了 悄悄离去 心忧伤

  (7) 我挥一挥衣袖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二.诗歌解析 (全诗共七节 )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的,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表现了诗人对其的惜爱之情,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至六节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