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余秋雨《君子之道》

时间:2021-08-31

  余秋雨他的《君子之道》理性中包含感性,将从古到今留传下的君子之道完美阐释,深入人心。

  余秋雨在本书的自序中写到过这本书的缘由,是因他在曾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讲述中华的集体人格,并把讲题命名“君子的脚步”。之后并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其中。了解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君子之道对于中国,如同骑士精神对于欧洲,武士道对于日本。只要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本书引经据典,将文献加以自己的分析,结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现实背景,讲述君子之道的精髓和奥妙之处。巧妙地将君子之道与中华文化结合起来,探寻中国文化历史之精髓。

  《君子之道》中,针对君子先进行简单的轮廓描写选出九项君子之道,例如诸子百家对君子之道的不同意见、君子之道的影响以及演变过程,等等。第二部分就是探讨君子之交,君子之名、君子之伪、君子之狱,即君子如何处理世间之谊,名誉、伪君子以及牢狱自由的关系。第三部分就是余秋雨从佛学中得到的修行感悟,从国外的故事中了解其他国家的人文情怀,最后汇集作者几十篇小散文,在文化人类学的立场探索中华民族的人格,追踪历史。于是引出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从而提出了“集体人格”这个词。他将中国哲学作为对照,提到了“西方互助冲突的”的人格,认为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最根本的差异就是人格的差异,因为人格的差异,导致的文化的差异。而与外国集体人格不同,中国的集体人格的表现方式是“君子”,是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升华到了一种人格精神。孔子一直想创建一个尊亲,尚礼的社会,将自己的目标定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基础上,随着理论的完善,提出了君子之道,从此,这便成为文化的记忆沉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就像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一样,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没有君子,什么都是徒劳。我曾试图翻阅了孔子的一些文献,却未找到孔子给君子下的定义,通常将小人作为君子的参照物。,用否定来阐释肯定,形成一种对比。下面的例子也许就能证明。

  书中君子怀德中有一个例子。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慧”《论语.里仁》 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如升官发财等,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君子有所行动,就想到是否合乎此类典刑。小人怀惠,小人之行,冒险以求其幸,不思虑后果,只贪图眼前的小恩小惠。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孔子为什么把德和土并列成对立概念,先看看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很有意思的排位,在排位中,君子心中的按重量排序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德,二是人,三是土,四是才,五是用。但是余秋雨先生用了一个当下社会比较热门,能令现代普通人一下能明白的词即为“土豪”其解释为那些“土豪”喜欢把中国那些只重物、不重德的有钱人。君子怀德之后必须要提到君子之德风。《论语.颜渊》中的一段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翻译为君子的道德像风,民众的道德像草,风吹向草,草就随风倾伏。这一段话中指出了君子的品行要像风一样影响众人。凡是有利于社会风化的都应像风一样,吹向民众,所以君子之德也是君子应该做的。如果一个君子拥有高贵的德行,但默不作声,他的君子之德就没有影响到其他人,小人就感受不到社会的良好的风气,所以只有君子不停的传播仁义道德,才有真正的意义。君子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与人为善,有成人之美,出自《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并且君子要做到坦荡荡,周而不比。要做到和而不同,而不是同而不和,要团结而不是勾结。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曾觉得君子这个称呼离我们很远,不仅是因为时间的跨度,也是因为君子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但是读了这本之后,突然觉得君子离我们很近,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你真心的去称赞、关爱别人时,不去计较自己的利益,以大体为重,你便是真正的君子。如果针对一件事斤斤计较,去嫉恨,便是小人了。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君子,积极的度过每一天。一直流传下来的不仅是君子之道,还有就是中庸之道。中不偏,庸不易。按照自己的人生走,不因为别人去不停地更换目标。保持一颗中正的、平和的心去生活,认真对待自己的事业家庭。所以说,中庸是儒家设定得到思维杠杆。也是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成为人类古文明中唯一没有泯灭的幸存者。余秋雨认为君子比小人要劳累很多,小人要结党营私,窥探对手,战战兢兢,但并不是说君子不劳累,君子的劳累是敞亮通达,不逃避质疑的目光。孔子曾说过:“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对于自己的得失、财富无忧无惧,但对大道是他们忧虑的全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这样的君子,他们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可敬可养。就像大诗人陶渊明一样将他的生活寄托在田之中的,更深一层说,他是将精神寄托在对远古的怀想之中,以古代那些志行高洁的隐士、贫士为楷模,用他们的精神来进行处我鼓励,这使他能够坚持“固穷守节”的生活,不改变“隐居求志”的初衷。陶渊明的生活,正是田园境界与怀古情调的`结合,做到了君子忧道不忧贫。

  一直以来,中国都被称为礼仪之国。往大了讲“礼,国之干也”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国家普天同庆的节日,全国上下举国同庆。这就是国之干也。礼往小了来说,从小到大我们都在接触,都在努力去做,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单位都有属于自己的礼节,这种礼节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每个公民都做到了“礼”,就不会再有丑陋国民性这样令人担忧的字眼。每个人有了礼,才会有风度、才会美,礼仪之邦这是中华民族的标签,不要因为任何原因丢失这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君子之礼,与美同在。君子与小人最大的区别也在于君子有知耻感,而小人因为利益蒙蔽了内心,麻痹了心灵。耻和不耻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阀门,如果阀门打开,君子的人荡然无存。如果存在,即使锈迹斑斑,人格还会生生不息。

  在君子之交中,我钟爱余秋雨先生对君子之交的论述。他在文章中提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阐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他们俩使“高山流水”成为了千古至谊的代称。他通过水的哲学,引出了庄子的至理名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出自于《庄子·山水》。在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始终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恰当。所以又重新细细品味,才发现原来清水和甜酒便是解读之门。虽然在色、香、味中清水与甜酒不能相提并论,但水是人的必需品,而酒不能多喝,水可尽饮,无碍心智,而酒却喝多伤身。现在随着阅历的增加,更加成熟,更对君子之交淡如水深有体会。在我看来,真正的朋友未必每天都要见面,未必都要惊天动地,但是只要是需要朋友帮助的时候,朋友总会尽最大的能力去帮助自己,即便很久没有见面,没有过多的寒暄,没有莫名的尴尬但还是有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知道对方想要说什么、做什么。就这样,平平淡淡的度过,相识甚好。君子之道中,余秋雨不仅运用庄子的“淡哲学”还巧妙的将老子的“冷哲学”“低哲学”“钝哲学”联系到一起,我很敬佩余秋雨先生,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能用娴熟的文字、精妙的语言链接起来,总结出了这样的一段话,道出了为何君子之交是淡如水的:“第一,水 利万物而不争;第二,处低位而得道。”

  现在如果让我选择是浓烈的友谊,或是平淡的友谊,我想,我更需要的是平淡的友谊。我希望我和朋友的友谊,细水长流,一直陪伴在我左右。虽然友谊会使我们温暖,但友谊之道还是充满坎坷,有些友谊既不高,也不广,却有点甜,有点稠,借用庄子说的话,这种友谊叫“甘谊”也许是因为承诺的落空,工作的竞争,一旦无法一起分享喜悦,便会产生嫌隙,这便是悲剧的开始。所以人际关系好比清水中营养丰富,即成污染;血管之中,如粘度过高,即成病患。所以我们要学会看淡周边的一切,正如“世事漠漠,恰如水墨,被人加浓,反失常态。由浓及淡,即返自然,便得泰然。”

  读完《君子之道》后,我发现君子和小人一直是亘古不变的一个话题,不是人生下来就是君子,抑或是小人,没有绝对的小人,也没有绝对的君子,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君子这个定义的理解和标准,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生命中的得失,如何处理好友谊、名利、欲望;每个人的一生中,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都会遇到遗憾和不如意,有时我们无法改变,但一定要确保我们对待事物的正确性。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正确的价值观,君子喻与义,小人喻与利可以有欲望,但也要明白为获得自己的利益时,也要为社会做出贡献。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要以德报怨,爱人者之恒爱之,敬人者之恒敬之.。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我们的“礼仪之邦”的称呼,有责任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分析余秋雨《君子之道》】相关文章:

1.易经讲解:君子之道

2.余秋雨《阳关雪》语言特色分析

3.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分析

4.问学余秋雨

5.余秋雨作品

6.余秋雨语录

7.余秋雨的作文

8.感觉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