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上,老师应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一)
多种教学手段突破学习难点。对于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第二至四自然段,即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由于这三个自然段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对于一些词句的理解,除了借助自身的社会阅历与生活体验和感受外,还可以凭借语境(上、下文)和工具书(字典)来自学掌握。只做到这些当然是不够的,对于文中一句一景的概括介绍,过于言简意赅,加之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各种资料,学生用自己搜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在学中知困,在困中思考,在困中深入课文内容和作者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从而体会发现问题的乐趣,为全文的学习打下水到渠成的基础。这样应该是孔夫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逐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才会提高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深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理解文字上下工夫。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感性、粗浅认识后,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插图,我再播放搜集的有关圆明园残垣断壁的一些图片,又让学生交流所搜集的文字、图片资料等,图文并茂,再加上我恰当的解说词,使学生对圆明园有了更多、更形象的了解。
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这样多管齐下的教学手段的目的,是为了突破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当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中国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由衷啧啧赞叹时,再顺势导入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不再陌生,但还只是感性、肤浅的认识,要深入理解这一部分内容,要从语文的基本功上下功夫,即抓住重点词句,理解重点词句,我首先采用了换词、删词的方法,如,把“闯进”换成“进入”,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连”等词语删去,通过比较、讨论,对比朗读,重读等形式,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然后又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有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者的可耻行径产生义愤填膺的情感,让学生再以读表达感情,以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组织说话练习:“假如此时你在圆明园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为什么圆明园会被毁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历史重演?”
进而组织讨论: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悟本文的写作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此时,适机渗透近代史教育,让学生了解当时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和无能,进一步布置学生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所蒙受的耻辱,了解当今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此举一反三,把课文内容由简约而读至丰厚,也是语文教学大语文观的体现。以此体会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体现课文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较强的时代性,和丰富的思想性。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二)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习题。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该课时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艺术品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学习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读与看,充分的酝酿后使学生完全地领悟了为什么老师说,圆明园这三个字是国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绍说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
“爱之深,恨之切”,只有在充分地感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才能在学习第5自然段后,激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与痛恨,和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痛心。接着,我设计再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现在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告诉学生们回首历史,让人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还能做些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记住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