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爱国词

时间:2021-08-31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抒发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辛弃疾的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辛弃疾的爱国词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目睹了国破家亡的痛苦环境,从小就抱有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辛弃疾投归南宋后,成为南宋朝廷的一员抗战将领。先后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任职,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长期被朝廷闲置。直至宋金形势逆转,金兵已入侵淮南时,朝廷才启用辛弃疾,而此时的辛弃疾已身染沉疴,不久病死于江西铅山。他的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始终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

  词是辛弃疾的主要文学创作形式,他的词慷慨纵横,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以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情,多样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把词的儿女闲情,唱和酬答狭窄范围中解放出来,引向更广阔更激荡的社会现实生活。由于辛弃疾的不凡才能与特殊的境遇,在他创作的词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1 表现了词人对故土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希望杀敌立功,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

  金兵入侵,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不图收复失地,大好河山沦为异族之手,北方人民惨遭异族蹂躏,生灵涂炭,诗人空有满腔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无法施展扶危济世的才能抱负,只能把对中原故地沦陷区人民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希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倾注在自己创作的词中。如《菩萨蛮·江西造口壁》这首词通过诗人登临眺望,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难的痛惜心情,表现了他渴望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以及留在后方做官,无法上前线的惆怅和苦闷。在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满江红.题冷泉亭》、等词中这种对沦陷区国土和人民的怀念,显得更为深切。在辛弃疾的词里洋溢着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他的作品中,多处可以看到“西北望长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神州毕竟,几番离合?”(《贺新郎》),“对婵娟,从此话离愁,金樽里。”(《满江红》)等句子,“长安”、“神州”实际上都是北宋的京城汴京的比喻,“离愁”则是中原父老望不见为“整顿乾坤”而战的宋军,面对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愁别绪。所有这些词作无不凝聚着词人对中原故土的眷恋和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怀念而倾注在自己的笔端,从而成为不朽的爱国篇章。

  2 表现了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局面的强烈不满和对投降政策的批判,以及对抗金斗争的高度赞扬

  辛弃疾是一个立志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志士,他投奔南宋以来,多次上书献策要求朝廷出兵北伐。他做地方官时,设想多种方法建军备战,积极为北伐中原筹措。但是,昏暗的南宋朝廷,一直妥协投降,不仅苟且偷安,同时对抗战人物多加贬谪弃置,这种状况令诗人十分愤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在婉转悱恻中深有寄托,曲折抒写了自己的政治哀怨。这首词曲折地表达了他对抗金战机、恢复希望失落的惋惜和悲叹,对葬送抗战良机、贻误国家大计的怨恨及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在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中,鲜明地表达对国势时局的忧虑愤激。他批判南宋朝廷忘了国耻,苟且偷安,不思北伐,以致“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他也批判南宋最高统治者是非不分,贤愚不辨,“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几人曾是经纶手?”(《水龙吟》)是他对南宋苟且偷安求和君臣的贬责。他愤怒地写到要清除这些抗金事业中的绊脚石,蒙蔽君主的小人,“砍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苟安求和君臣的贬责和对坚持抗金收复失地的抗金志士极力推崇赞许。辛弃疾的这类词或委婉含蓄,或借古喻今,或直言慷慨,曲折地表达了深沉而又复杂的爱国感情。

  3 表现了抒发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靖康之变使中原沦陷,山河破碎,目睹中原人民遭受种族歧视与蹂躏,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这种志向不仅贯穿于他一生的政治生活中,同时在他的词创作中也有深刻的反映。他早年即投身抗金事业,并以英雄自许。“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恢复中原献身,即使到了晚年,仍是“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有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既有正面描写抗金战争:“汉家组练十万,列尖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鹘血污,风雨佛狸愁。”(《水调歌头》),以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也通过送友、祝寿来劝勉友人奋力抗敌,侧面反映自己的雄心壮志。他在《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希望韩元吉能够肩负恢复中原、统一中原的历史重任,这虽然是劝勉别人,实际是诗人自勉。“整顿乾坤”是辛弃疾萦绕心头的愿望,有如陆游以塞上长城自许一样,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感情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六十岁时所作。他登临京口北固亭,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业绩,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优秀的爱国词章,也是诗人生平报国夙愿和北伐热望的尽情倾诉。诗人在词中通过怀古,表达了坚决抗金的主张和强烈的战斗意志,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作者不可遏制的抗战激情。

  4 表现了抒发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

  辛弃疾是一位有着出将入相的雄才大略的人,并且一生以报国为志,南宋朝廷不但不任用他以恢复中原,反而弃置不用达二十年之久,“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祭辛弃疾稼轩先生墓记》)。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形成了辛弃疾词的另一主题特色。辛弃疾空有满腔报国之志却难以实现,因而使他精神上倍感苦闷。“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木兰花慢》)英雄跃跃欲试,而又苦无用武之地,辛弃疾就是这样生动地表达了自己不能忘怀故国的愤激之情。又如在《水调歌头》一词中,他也用闲挂在壁上的弓剑,倾诉自己被闲置的苦闷:“短灯檠长剑铗,欲生苔。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情怀。”他曾几番摩挲着自己原来用以申壮志的弓箭来哀悼自己壮年时的幻想和希望。“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万事重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无论是醒时还是醉里,引起诗人伤心落泪的,总是故国的残破河山。辛弃疾在词里无不表现出愤慨情怀。因为久弃不用,投老空山,只好与鸥为盟,与松为友,“管竹管山管水”(《西江月》),“把相牛经,种鱼法,教儿孙”(《行香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字里行间无不萦绕着诗人极度凄凉、悲愤的情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便是他的抒写悲愤之情的代表作。这首词通过对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年华虚掷的抑郁悲愤心情的宣泄,表现了作者怨恨投降派,不甘碌碌无为,希望仗剑从征,杀敌立功,为国献身的英雄品质,寄寓了强烈的爱国情思。

  这种满腔孤愤,抑郁悲凉的情感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同样显示了出来。辛弃疾被罢职闲居,始终不忘统一复国大业,但壮志难酬,自觉年华虚度,不胜悲愤伤感。作品中引起诗人无限向往的,总是青年时代斩将擎旗的英雄形象,而现实却是被弃之不用而逐渐衰老下去的辛弃疾,恰好是伤心的对照:“且置请缨封万户,意须卖剑酬黄犊!”(《满江红》)昏聩的南宋朝廷所扼杀的岂止是个人的才能,而是整个民族国家复兴的希望。

  辛弃疾以无比豪迈的歌声,歌唱了收复失地、恢复中原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作者毕生追求的人生目标和政治理想。他的词以奔腾不息的热情,昂扬向上的格调,气宇轩昂的才情,唱出了那个时代的心声。由于辛弃疾所拥有的不平凡的才能和他所遭受的特殊境遇,他将个人的命运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使他的词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璀璨的爱国主义的光辉。

【辛弃疾的爱国词】相关文章:

1.辛弃疾爱国诗词

2.辛弃疾爱国的诗词

3.辛弃疾的爱国古诗词

4.辛弃疾的诗词爱国

5.辛弃疾的爱国古诗

6.辛弃疾的爱国诗

7.辛弃疾的爱国诗有哪些

8.辛弃疾的爱国经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