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时间:2021-08-31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作背景

  辛弃疾的这首《水龙吟》是辛词中的名篇,作于乾道四年到六年(1168~l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重点字词解释:

  ①岑;小山。②献愁供:献:表现;供:显露。③玉簪螺髻:指山的形状。④断鸿:孤雁。⑤吴钩:古兵器,似剑而曲。⑥休说鲈鱼堪脍:用典;《世说新语·识鉴》载东晋张翰字季鹰,为官洛阳,秋日思吴中菰菜、莼羹,便弃职返乡。脍:指切得授细的肉丝。⑦求母问舍:买房置地。三国时刘各责备许{巳只知为私购置田产而全无忧国救世之意。见《三国志·魏志·胨登传》⑧情:请。⑨红巾翠袖:供指歌女。⑩韫:擦。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尽头。因之,绵绵青山亦会“献愁供恨”。愁恨为何?下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破空而来,虽没有正面交代,但我们从中已经体会到了作者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南宋为自己的'故国,满怀报国恢复的热情。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特别是“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之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现在又是深秋了,我这个漂泊扛南的游子却不能像张翰那样飘然归去。自己的家乡还在金人手里,想回也回去不了!下面三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也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件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体。如果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楼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刘备,这里指有远大志向的人。这几句是对南宋朝廷那些贪图禄位、求田问舍的庸碌之辈的讽刺。“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沉痛之极。流年,即年华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是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日:‘术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技执条,泫然流涕。”意即自己正当年青有为之时,却空有安邦定国之计,经天纬地之才,无处施展。时光流转,年华浪掷,北伐无期·中原难复,怎不让人痛心疾首。这三句,是全词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最后三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写作者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倩,请。“红巾翠袖”,古代女子的装束打扮柬,这里指歌女。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结构曲折而严谨。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天然浑成。不愧为传世之作。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相关文章: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辛弃疾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3.辛弃疾诗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原文翻译赏析

5.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古诗赏析

6.辛弃疾水龙吟赏析100字

7.辛弃疾《水龙吟》赏析

8.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赏析 辛弃疾

上一篇:奔丧经典散文 下一篇: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