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散文《是与不是之间》

时间:2021-08-31

  原来是打算写一篇有关幼儿学前美术教育的论文的,也写了好几万字,可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就一直搁在那儿没去管它。一九七九年的秋天,认识了易理,她有两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很爱画画,于是,就很自然地向我问起了该怎么教孩子画画的问题。那天我大概发了一些牢骚,她那时候刚开始接编《女性》杂志,我就这样被她“发掘”了出来,在《女性》上写起《给年轻母亲的信》了。

  开始写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将来要出书的可能性,所以只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资料都是从我那篇论文里面摘出来的,再换成散文的方式来表达。每个月一篇稿子配一张素描,一共写了十八篇,想不到还得到不少的读者和朋友的鼓励。可是后来实在太忙了,就把这个专栏给停了。

  其实,我心里还有一些话想说,所以,这次尔雅要替我同时出版两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和这一本《画出心中的彩虹》,我就又补了两篇进来。

  一直觉得,很多事情,都是介于是与不是之间的,很多乐趣,也都是从是与不是之间得到的。可是,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分门别类的教育,就是说:我如果不是文科的料,我就该是理科的料,我如果不是全画画的,我就该是不会画画的,我如果不是个成功者,我就该是个失败者。

  可是,在这世间,有很多事情是不应该这样分类的,有很多事情是不可以这样分类的。

  我们要求的通常只是结果,却不肯享受过程之间的种种微妙的乐趣,也不肯承认过程本身应该也是值得尊敬的一种结果。

  所以,我们对于一个幼小的孩子拿起蜡笔的这件事,所关心的只是:他要画什么?他画的是什么?他画得好不好?他应不应该接受训练?他是属于哪一类的?

  而我们也认为美术教育就是要造就出一个很会画画的人。上美术课就是要画出一张好画。会画画的人从此以后连出去看山、看云、看海都必须要负起一种特别的使命,而不会画画的人,在看山、看云、看海的时候却都会因此而觉得有点心虚,有点自卑。

  为什么要这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坦然地在是与不是之间生活?在是与不是之间享受着大自然所给我们的一切的美好呢?

  其实,我的这本小书也没能提出多少有效的解决方法。生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我所能做到的,只是希望年轻的母亲能在幼儿开始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多给他一点宽容和一点了解罢了。

  最后,除了要谢谢所有鼓励我,帮助我出书的朋友之外,还特别要提到的,就是这一次书中有一部分的素描还是原来的插图,有一部分却被我换成了《庄子》的插图。那是我为时报出版公司的历代经典宝库所画的,原来一共有二十张,庄子空灵美丽的思想似乎把我也提升了起来,因此有几张我自己特别喜欢。征得时报出版公司的同意后,我把它们收到这本书里,也算是一个纪念。在这里,要重申我的感谢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