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小说”(InitiationStories)就是以叙述任务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就是讲述人物成长经历的小说。中国旧时小说大多是“惩恶扬善”、“因果报应”的主题和结构模式,明清小说逐步开始脱离这种传统主题,在《红楼梦》之前的一些小说中已经反映得很明显了。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尽管是短篇小说集,但其中的动人故事如《江城》、《婴宁》、《画皮》等都主要是歌颂少女美好的青春,肯定青少年的成长,指责某些社会观念对天真纯洁的心灵造成的压抑。
在《红楼梦》中,我们就更明显地看到了贾宝玉等一批青少年群体的成长轨迹,作者不仅从时间、事件等具体方面让我们看到了贾宝玉以及其周围人物的语言、行动、衣着、思想等的'成长变化,例如小说中从几次更借助那块石头给予我们第三者的视角。被弃顽石本身就与“贾宝玉”、“甄宝玉”形影重叠,“宝玉”是赤瑕宫神瑛侍者的化身,“瑛”和“瑕”都与玉石相关,贾宝玉降生时嘴里就含着通灵宝玉,其命运更与石头合为一体,石头似乎是个“旁观者”,又更加是个“亲历者”,见证了这一切。从小说伊始我们就可以看到,作品原叫《石头记》,石头原自“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母体的象征天与地也就是父与母的象征。女娲补天也就是隐射男女交媾以及受精卵形成的过程。被弃顽石动了凡心,恳求一僧一道带它进入红尘,幻形入世,离开青梗峰,进入“金陵”,在人间走了一遭,亲历了一段陈迹故事,经历了烟火,懂得了世事,尝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说到底,也就是“石头”的成长历程。“石头”二字成了是宝玉的代名词,成为了另一个生命表征。灵石在小说中以多个形态出现,具体包括宝玉之“通灵宝玉”、贾宝玉、甄宝玉以及作者曹雪芹。小说里多处体现了这四者,尤其是核心人物贾宝玉与石头的在成长过程中的切合。在五十六回中,有甄家四女来拜见贾母,讲说甄家宝玉以及后来贾宝玉梦游甄府,识会甄宝玉等情节。第八回,薛宝钗把“宝玉”托在掌上细细赏鉴时,书中插曰:“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第十七、十八回中元春归省,进园看到种种豪华景观,又插曰:“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第二十五回,赵姨娘出于恶毒的嫉妒和报复之心,勾结了马道婆,用魇魅之术,几乎置凤姐与宝玉于死地,而正当此时,癞僧跛道到来,对贾政说:“那宝玉原是灵的,只因为声色货利所迷,故此不灵了。”而石头以“顽”命之,与“混世魔王”贾宝玉更是志趣相投,命运相系,一个无才补天,一个不喜仕途。在一百一十七回,宝玉临近出家时日无久,一僧来讨要银子,并劝其归佛,宝玉本来领悟,又经点化,早把红尘看破……便说道:“你也不用银子了,我把那玉还你罢。”那僧笑道:“也该还我了”。在这里就暗示了贾宝玉与石头的相同命运——皈依佛门。
【有关成长小说的角度看红楼梦】相关文章:
1.红楼梦小说简介
4.红楼梦小说介绍
6.红楼梦的小说简介
8.有关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