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与作者

时间:2021-08-31

  《读者与作者》以作者和读者关系的争论开篇,引出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探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明白文艺复兴运动对文学的影响,可以明白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在文学上的不同贡献和地位。

读者与作者

  关于读者与作者之争由来于久,有的人认为作者就应该迁就读者,没有读者的作者就是失败的作者,不被人认可的作品是失败的作品;也有人认为作者就应该是写自己的东西,没有必要去逢迎读者。就读者与作者的关系,我想整理下世界文化的发展史,期望能清理出其间的关系。

  世界上是先有读者还是先有作者?这个问题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要好回答的多。自然是先有作者,有了作者,出了作品,然后才会有读者去阅读。

  作者,从事创作的人。

  在这里我们单指从事文字创作的人,让我们来看一看在世界的变迁中,那些在文化浪花中起伏的作者和如潮水般的读者是如何选择与抉择的。

  如果说起文化,人们最先能想到的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那我们先从“文艺复兴”说起。欧洲的“文艺复兴”一般的说法是起源于佛罗伦啥,也就是莱昂拉多·达·芬奇呆的地方,达·芬奇对绘画上的影响无人能及,首开透视法,对未来的画坛的影响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和达·芬奇一样,当时也有一个人对后世的文化也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他叫塞万提斯。

  为什么说是塞万提斯而不是莎士比亚?因为我们说的是文化的发展而不是对文化的贡献,当然莎士比亚也很重要,但让我们先从塞万提斯说起。

  用现在的话说,塞万提斯写小说的那段时期,是他混得非常不好的时期,因为当时主流的文化是骑士小说,上层社会主要的文化大多也是来着类似戏剧,对此塞万提斯对那些浮夸、虚假的创作嗤之以鼻,尤其是对洛佩·德·韦尤其不屑,但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成功,传说塞万提斯曾想在戏剧上和他正面交锋的,可结果却以失败收场。

  后来塞万提斯写了《唐吉可德》,我想如果塞万提斯能穿越到现代一定会大笑三声。

  这是后世对塞万提斯的评价:塞万提斯的作品是相当独特的。他通过嘲弄性地模仿已经开始衰退的文学潮流,例如骑士小说,来创造出另一种富有生气的小说类型——复调小说。这种小说凭借一种“虚构之外的游戏”掺杂了宇宙观与世界观,甚至复杂地与现实混合在一起。在当时,英雄史诗也可以采用散文的形式,他略带嘲讽地以对洛佩·德·韦加的戏剧中经典人物的修改,创造了现实主义的准则,并将其推广到欧洲,其在整个欧洲的追随者比在西班牙本地要多得多。整个十九世纪的现实小说都被他这位“教师”所影响。

  对于塞万提斯,我这样的小作者是十分钦佩的。试想在那样一个骑士小说模式盛行的年代,写出一部讽刺潮流的东西,实在是不容易,还好是在衰退期,如果要是提前几年的话,那恐怕我们就看不到《唐吉可德》了。

  说起骑士小说,我倒有幸看过一部,不过时间太久记不得了,大意就是说一个骑士不断得和恶人、恶势力、恶龙征战,最后赢得了公主或某一贵族姐儿的故事。整部小说充满了自说自话的“正义”和对虚荣的向往。说起来倒是和现在粗制滥造的网络小说有些相似。

  骑士小说为什么会盛行,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当时中世纪刚过,宗教在人们心中旧的地位已经倒塌,新的地位还没有建立起来,而骑士小说所宣扬的那貌似的“美德”就找到了宣泄的市场。这其实与作者和读者的选择关系并不大,在外部环境上人们需要这种精神上的虚荣满足,而作者又局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思想,能写出骑士小说满足于大众,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在思想匮乏时期无论写出什么样的幻想小说,其实都能卖出去的,这无关乎作者也无关乎读者,这不过是人们能够找到的、一个简单的、直接的集体幻境罢了。

  不过塞万提斯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个幻境,文学界开始了分化,现实主义开始盛行。

  说到文学界,不得不提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当时是上流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他更注重人物的内心,对人物抉择时的内心刻画尤为精准,17世纪,同时代人执剧坛牛耳的本·琼生称誉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17、18世纪的英国古典主义者德莱登认为“莎士比亚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莎士比亚在戏剧以及文学上的成就无人能及,但,我们转折一下,试想下,如果当时《王子复仇记》以文本形式而非戏剧面世那会如何?我想这很可能和塞万提斯拍戏剧一样,估计得惨淡收场。

  试想下,当时受到生产力的制约,中下层社会的人们哪有那么多时间和闲情去欣赏、去纠结那个不知名王子的生存还是死亡?倒是塞万提斯的说的那个提着长矛去单挑风车的家伙更能引起共鸣。

  如果塞万提斯能知道他和最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逝于同一天,不知会作何感想。

  作品的受众取决于环境和人们的欣赏水平、思维广度,当然好的作品一定会发光的,无论何时。

  如果说塞万提斯是当时中下层文化的体现,那莎士比亚代表的就是上层社会的文化氛围。这两种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的感染和融合,到了十八世纪,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便又催生出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十八世纪的欧洲,在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非常浓重的一笔,纵观人类文明史,十八世纪的欧洲是最辉煌、最灿烂、最迷醉,也是最迷茫的时期。随着思潮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学说犹如百花齐放,一时间众说纷纭,各种声音纷至沓来,让人震耳发聩。最终在热血和激情下十八世纪的欧洲迎来影响世界的变革——法国大革命。

  在变革之前,文学家多以思想家面目出现,文学作品只是表达思想的一种辅助手段,但仍有不能忽视的成就。法国启蒙文学在17世纪后期费奈龙的作品中已有萌芽。18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勒萨日(1668—1747)的代表作《吉尔·布拉斯》(1715—1735)以流浪汉小说的手法和辛辣的讽刺,通过吉尔·布拉斯的经历,展示了法国乃至西欧封建制度瓦解,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广阔社会画面,为法国启蒙文学吹响了号角。随后出现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博马舍等著名作家。

  可以想象因为启蒙运动的出现,当时的欧洲呈现出一种知识爆炸的状态,文学成了表露思想的手段,因为它更通俗、更直接,就像浪潮,每个人都在浪潮之中,每个人都在述说自己的思想,当时是根本不会有风花雪月的空间的,也不会有人去写那些看起来华丽甜腻的文章,时代的背景推动着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