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候花开

时间:2021-08-31

  《静候花开》详细地叙述了作者接触此理论后的认识、思想变化以及对各个不同阶段的自我剖析。

静候花开

  代表“勇气村”的各位成员感恩您的引领和帕尔默《教学勇气》随缘相遇,教师们读书叙事强烈共鸣像有了心灵成长的通行证,惊喜惠临,静候花开。

  感恩在阅读中潜心感悟教育真谛的教师们分享故事,共同成长。

  清晰记得第一次引领叙事开始内心忐忑继而平和轻灵的体验。那是2013年3月,在中关村三小分享自己的成长,您高兴地告诉我:“你已经在进行区域城乡统筹教师成长共同体的行动研究了!”说实话,我自己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接下来有两三个月,都仍然感到要推进城乡统筹共同体的行动研究很有压力,是我一己之力根本无法触碰的事情。而一直到聘请我做家长学校课题引领人时,在心里纠结了几个月的城乡统筹才和这项家长学校工作交融起来,影响到研究定位于城乡统筹共同体,融合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的力量协调推进。

  这几日,群中叙事显现共同体自然流现共同创造发展态势,与区域推进遥相辉映。联系当初读您博文“随缘相遇,静候花开”自己豁然贯通那一灵妙时刻,意识到城乡统筹离我们并不遥远,点点滴滴的细节工作串联起来就行走在城乡统筹共同体的旅途上了。

  翻看“勇气村”开始阅读《教学勇气》导言,小鹿首发叙事引领,群中教师跟进时,她说的一句话:“我和我的学生共同发现可探讨未知的领域。”此刻在心中泛着涟漪。当时杨小洪老师这样回应:

  “如果要在课堂里与学生共同发现可探讨的未知领域,教师就应该努力去发掘确定性知识背后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教学中,知识的确定性只是一座桥梁,把我们引向原生态生活的丰富与不确定。知识,只有在与个体生活原生态的混沌融为一体的时候,才会显示出其照亮生活提升生活的力量。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课本应该只是导入探讨的一扇门,备课应该是开放性的,充满着好奇和问题,课堂应该是互动的,孩子们的体验被知识照亮,教师的心灵在引领式生发出智慧。”

  这一对话展示的思考,不仅让我看到《教学勇气》打开一扇门让光照进来,也看到参与共读的教师抛开形式浮华,脚踏实地认真读书,与自己的教学体验和人生境地对接的创造力量。这种新的尝试,用一种生命体验者的投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并超越自己理解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边界,探索和发现沉睡已久的深层自我。这样说来,正如您说的:“帕尔默围绕伟大事物魅力的主体在中央的共同体,确实是一览众山小。”

  这个伟大事物之于我,和教师们一样是自身认同与完整。这份珍贵的体验想与您以及更多的老师分享。

  想想曾经的自己追求“小我”的完美,让自己活得很辛苦。刚当老师的时候,校长器重我,经常安排讲公开课,每次自己总是想办法把校长的意图充分表达,圆满呈现,因为怕校长不满意。每次在集体备课时总把别人的话一句一句写下来再背下来之后试讲,嘱咐好学生如何配合。校长每次频频点头、听课教师感觉是享受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到后来讲完课自己要躲到无人处干呕上一阵才舒服。自己私下常想:干嘛这么折磨自己?为什么不按自己的想法去教学?为什么不让学生真实呈现在课堂?我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解读教材无能,把控课堂无能,总觉得自己缺失太多,而到底是什么又不能弄清楚。

  重新认识自己是在省赛课的煎熬中。

  那是1996年,参加河北省青年教师素质大赛,准备讲《再见了亲人》一课。市里县里的视导员一起为我把课,先在本校的7个平行班,再到城内其他三所小学分别试讲。因为学生不是自己的,每次都完不成教学任务,达不到预期效果。几次失败,我把教案扔在脑后,和学生泡在一起,研究他们会怎样思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了8份教案,导语、过渡语、结语、问题及问题铺垫语,一句一句精心设计,对着镜子练语感,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精雕细刻。我在镜子里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有激情有诗意循循善诱。这是我的风格——和孩子们围坐,谈话式,轻松自在,学生思维活跃。

  我找到了课堂中的“我”。

  顺着“我”这个基点把思维的边界外拓,生长点、拐点随手可得。再阅读《再见了亲人》,学生会从图书馆找来原典,从老干部活动中心搜集来朝鲜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战士的名单,用心中的柔软体悟“家”的失去又复得,破解朝鲜战争历史久远的理解艰困。

  读了《教学勇气》,我才知道这是自身认同的开始。

  课堂上我不再包装自己,在认同自己的理解的同时也认同学生的理解。这种探索和发现是艰难的,充满着无序和杂乱,也会有煎熬和痛苦。很久以来,都是处于觉得不该这样但又不知道该怎样改变的状态,找不到方向。现在终于知道了。相信不久的将来,本该如此但时下被挤压被边缘的将回归常态,成为课堂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