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的《赠少年》表达了无限的离恨别情,抒发了深沉的豪情壮怀。
赠少年
作者:唐·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释】
①“客恨多”句:江海,泛指外乡。忽遇友人本当高兴,由于彼此失意,故觉颇多苦恨。
②“秋风叶”句:在秋风箫瑟的时节,诗人与一少年相遇。彼此情意相投,瞬息又要分别,自然流露出无限离愁与别恨,给人以极深的艺术感染。“叶下,指秋风吹得树叶纷纷落下,借以渲染客恨。
③“淮阴市”:市,商业交换场所,古称“市”,碑立于淮安老城府市口。
④“一曲歌”句:最后在高楼对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告勉,表达豪放不羁的情怀。
【白话译文】
江湖漂泊,与君相逢叹晚,却苦离恨太多,
黄叶飘飘,洞庭风起,心海涌波。
知音酒不醉,夜别淮阴,祝君成功如韩信,
月照高楼,心绪慷慨,共唱一曲人生《大风歌》。
【赏析】
诗中的“客恨”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客游他乡,忽遇友人,本当使人高兴,但由于彼此同有沦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故觉颇多苦恨。尤其在这金风起浪、落叶萧萧的秋天,更容易触动游子的愁肠了。“秋风叶下洞庭波”,是化用《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描绘南方萧索的秋色,借以渲染“客恨”,并非实指。和下文的“夜别淮阴市”一样,都是借意。
诗的前半融情入景,“客恨”的含意还比较含蓄。后半借酒消愁,意思就显露得多了。“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淮阴市”,固然点出话别地点,但主要用意还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块垒。这里是暗用淮阴侯韩信的故事。韩信年少未得志时,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贻笑于淮阴一市。而后来却征战沙场,成为西汉百万军中的统帅。温庭筠也是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终不为世用,只落得身世飘零,颇似少年韩信。故“酒酣夜别淮阴市”句,正寓有以韩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所以最后在高楼对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正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
这首诗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因景见情,含蓄隽永。暗用韩信故事来自述怀抱之后,便引出“月照高楼一曲歌”的壮志豪情。“月照高楼”明写分别地点,是景语,也是情语。四个字点染了高歌而别的背景,展现着一种壮丽明朗的景色。它不同于“月上柳梢”的缠绵,也有别于“晓风残月”的悲凉,而是和慷慨高歌的情调相吻合,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这正是诗人壮志情怀的写照。诗贵有真情。温庭筠多纤丽藻饰之作,而此篇却以峻拔爽朗的面目独标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拓展阅读:《赠郑征君家匡山首春与丞相赞皇公游止》温庭筠
赠郑征君家匡山首春与丞相赞皇公游止⑴
作者:唐·温庭筠
一抛兰棹逐燕鸿⑵,曾向江湖识谢公⑶。
每到朱门还怅望⑷,故山多在画屏中⑸。
【注释】
⑴郑徵君:郑姓隐士。徵君:不受朝廷征召的隐士。匡山:即江西庐山。首春:春季三月(孟春、仲春、季春)之孟春,即正月。丞相赞皇公:即李德裕,被封为赞皇伯。游止:游赏憩息。
⑵兰棹(zhào):对小船的美称,此处喻指隐逸的生活。逐燕鸿:喻指远行。燕,一本作“征”。[1]
⑶谢公:有谢灵运和谢安两说。谢灵运纯是一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可指代郑徵君;谢安官高,曾谋划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挽救了几乎被灭的东晋王朝,可指代宰相李德裕。就此句而言,似以郑徵君比谢灵运为宜。
⑷朱门:指贵族之家。
⑸画屏:有画的屏风。
【赏析】
此诗是对郑徵君抛弃隐居生活而发出的感慨,是讽刺还是戏言不好判断。首句写郑徵君离开隐居之地而远行。二句写他曾经过着如谢灵运般潇洒的生活。既然是“曾”,那现在便不是如此了,飞卿此处慨叹之余似微有讽意。三四句写郑徵君的矛盾心理,隐匿时想博取功名利禄,而真到功名利禄之地时又有所犹豫,尚且眷恋着闲适的隐士生活。大概飞卿有婉言劝其安于隐逸生活、远离是非场所之意。虽然此诗题曰“赠郑徵君”,其实也是飞卿赠给自己的。从他的很多作品中不难看出其对江湖隐逸生活的向往,然而他终究也还是“一抛兰棹逐燕鸿”去了,结果弄得上摸不到功名利禄,下探不着隐逸之趣,一生蹉跎漂泊。或许此诗对郑徵君而言是相劝,对自己则是自嘲。
【温庭筠 《赠少年》】相关文章:
1.温庭筠赠少年
2.温庭筠《赠少年》
3.《赠少年》温庭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