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歌》原文: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廷。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礡,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閴鬼火,春院闭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白话解:
万物受浩然之正气滋育而变化其形体。下为江河山岳,上为日星。于人为浩然正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国运蕴藏太平祥和之气。烈忠者,或死于谏,或死于阵,或死于殉国,时穷节见,浩气长留。在民族危亡、世风颓废、民陷水火之际,更能显现气节,这些都流传于史籍。
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齐崔杼弒其君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后因以“太史简”为史官临难不苟,敢于秉笔直书的典实。
二、董狐笔指春秋时晋国史官董狐在史策上直书晋卿赵盾弒其君的事。后用以称直笔记事、无所忌讳的笔法为“董狐笔”。《左传‧宣公二年》:“赵穿杀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弒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三、秦始皇灭韩,张良为韩报仇,在沧海君处得力士,做铁椎重一百二十斤,趁秦始皇东游,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事见《史记‧留侯世家》。
四、苏武节指苏武出使匈奴时所持的符节。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以中郎将使持节出使匈奴,单于留不遣,欲其降,武坚贞不屈,持汉节牧羊于北海畔十九年,始元六年得归,须发尽白。后以“苏武节”用作忠臣的典故。
五、《三国志‧蜀志‧张飞传》:“﹝张飞﹞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后以“严将军头”作为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精神之典实。
六、《晋书‧忠义传‧嵇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绍为嵇康之子,官至侍中。后因以“嵇侍中血”指忠臣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