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胡同文化课件

时间:2021-08-31

  引导语:汪曾祺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下面是小编整理他的《胡同文化》原文课件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汪曾祺胡同文化课件篇1:

  一、教学目的:

  1、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语言朴实、雅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主,教师作适当提示。

  六、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预习:学生朗读课文,作适当的批注。提供有关背景资料给学生阅读。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上网点击“汪曾祺”、“北京胡同”,搜索相关材料。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听一听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歌声里走进悠悠的胡同,去领略胡同深处传唱的北京的民风。

  不唱那辉煌的故宫,

  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

  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

  无名的胡同数不清,

  横胡同竖胡同,

  半截胡同斜胡同,

  就象那棋盘布在北京啊,

  砖塔胡同年代最久,

  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

  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

  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

  您哪,要侧身行……

  提问:听了这首歌,大家又何感受?

  讨论、明确:(1)京腔京韵(2)对胡同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对胡同的热爱。

  歌声里唱出的是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沧桑巨变,新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旧城被大面积改造,大多北京市民走出狭小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都在没落着,甚至那些很有名气的胡同也在走向没落。

  在北京胡同里住了40多年的作家汪曾祺先生对于胡同的没落是怎么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胡同文化》,概括汪老先生笔下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他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二、默读课文,思考:

  (1)、北京城的建筑特色

  (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3)、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提示:注意文中起概括作用的语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三、讨论上述问题。参考答案:

  (1)北京城的建筑特色: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北正南,正东正西。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忍耐、自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作者的感情: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衰败、没落,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

  四、阅读指导:

  本文充溢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语言朴实、雅致,这些内容需要个性化的感悟和体会。课堂完成“练习”第二题。

  五、小结

  普普通通的胡同,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称为“文化散文”。文化的空间是很大的。胡同是一种建筑文化(幻灯片12),一地的建筑,一地的民风民俗。汪曾祺更擅长写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写写本地的食文化。

  汪曾祺胡同文化课件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2.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理清思路。

  3.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思考、讨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一往深情,及胡同文化走向没落的必然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继承与批判的文化心态。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借助有关的语句概括要点。

  难点: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解决办法: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复杂伤感的思想情绪。

  ●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北京胡同概况。

  2.朗读、揣摩、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如果有机会到北京旅游,你们最想去哪?

  学生1:万里长城

  学生2:故宫

  学生3:北海公园

  ……

  教师:a、好,大家请看大屏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长城上的风光。俗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有同学想去长城,作一回好汉。

  b、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天安门广场的风景图。有些同学想到天安门广场去参加一次庄严的升国旗仪式,体会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c、这一幅是圆明园。或许还有同学想去圆明园,重温那段屈辱的历史。

  确实,北京这个深具文化底蕴的古城,有许多名胜古迹值得我们去回味同时引发的思考。

  但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北京那不起眼的胡同去。有人说,没去过北京的胡同,算不上真正的了解北京,那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汪増琪去了解地地道道的北京文化——胡同文化。

  二、写作背景

  《胡同文化》是替一本名为《胡同之没》的摄影集作的序。(什么是他序?代为他人的著作作的序。)胡同就相当于上海的弄堂,我们这里的小巷子;“没”是什么意思啊?没落。胡同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是北京的根,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冲击,胡同逐渐衰败了,为了记载这一文化历史,留住永恒的一刻,拍摄了这本影集。

  三、作者简介

  那么为什么会请汪曾祺作序呢?我们先了解一下汪老先生其人。他是江苏省高邮人,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他长期工作、生活在北京,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他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正是他对北京的深厚感情给了他创作《胡同文化》的动力。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其写作风格和沈从文相似,取材自由,讲历史、掌故、花鸟虫鱼、四方食事。其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四、课文分析

  (一)进入课文:

  这里的文化是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化知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