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导学案

时间:2021-08-31

引言:三首《望岳》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望岳》导学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独学:(早读完成)

1、阅读资料链接部分本诗的创作背景。(要求:将重要部分做好圈点勾画)

(1)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 yǎn )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的人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万里封侯是当时文人普遍的人生目标。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他的十三世祖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他在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在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信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2、下面画线的字你会读吗?(要求:将下列字词读音标注在括号内)

岱宗夫如何( ) 齐鲁青未了 ( ) 荡胸生曾云( )

决眦如归鸟 ( ) 会当凌绝顶( )

二、对学

1、认真听读配乐诗朗诵《望岳》(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给全诗划分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读完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你在朗读这首诗时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情感来读?(要求:与小组成员交流,并试着朗读。)

3、将这首诗读给你小组内的成员听。 (要求:小组推荐1—2人朗读,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听读将没有读准的字音和节奏帮助纠正过来,并对朗读进行评价。)

三、群学(展示)

1、小组成员推荐朗读,其余同学点评。(要求:点评时指出问题和不足即可)

2、全体学生齐读。(要求:全体起立,读出气势)

3、请各小组分任务陈述诗歌大意。(要求:率先完成的两个小组获得展示机会,并获得积分)

4、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1)《望岳》这首诗以哪个字为线索? 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提示:抓住各联的关键词)

例如: 首联—— 远 望:望见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在齐鲁平原上绵延不绝

颔联—— 望:望见了泰山的

颈联—— 望:望见了泰山的

尾联—— 望:望见了泰山的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提示: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5、小结整理学案(将第四小题的答案整理在导学案上)

四、当堂检测

理解性默写。

(1)《望岳》中______ ____,_______ 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望岳》中____ _ _____,____ ___ __两句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3)《望岳》中_____ __ ____,__________ __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五、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