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滕王阁序读后感
人生失意后,重要的不是别人的雪中送炭,而是自身需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滕王阁序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滕王阁,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另外三座是岳阳楼、黄鹤楼、蓬莱阁)。而如果没有王勃的这篇千古流传的《膝王阁序》,滕王阁的盛名自然会削减不少。王勃乃“初唐四杰”之一,少年时期便有“神童”之名,其才情在这风华绝代的《膝王阁序》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用词华美瑰丽,用典琳琅满目,行文气势磅礴、收放白如,既歌咏了滕王阁的雄伟壮观、宾主的才华横溢以及滕王阁周围的绝妙胜景,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愤慈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屈湘。《滕王阁序》由此奠定了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就是这样一位满腹珠矶的才子,却得不到重用,郁郁寡欢,心情烦闷两个月后,王勃渡海去探望父亲时,不幸溺水身亡。
王勃的悲剧并不是很个别的现象,自古以来文人就常常成为统治者的工具,甚至仅仅是摆设。即如李白,已经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亦不过在皇帝的赏识下进官当一个御用文人,一个招之即来、抨之即去的“宠物”李白很不满,但又有什么办法呢?除了写下类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诗句来一抒豪情,他并没有什么办法摆脱这种屈辱的地位。
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悲剧命运仅仅在于统治者吗?显然不是。文人往往自命不凡,的确,在知识普及程度很低的古代,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是可以在精神层面上俯视芸芸众生的。但这种精神上的距离,在实际生活中也使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有了隔膜像白居易那样写诗要让老婆婆也能明白的文人实属风毛麟角。脱离群众的'后果是什么呢?上不能为统治者所用,下不屑与劳苦大众为伍。多少文人就这样落得个孤家寡人,潦倒而终。
还有,文人往往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把做官作为人生理想。殊不知,官场险恶,风云莫测。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坤有一段经典台词:”……纪先生您在文海遨游,而我却在宦海打滚儿。文海偶而有点小风小浪,宦海却永远是血雨腥风。“看,文坛与官场就有这样的差别!有些文人学会了政治权谋,摇身一变成为政治家,如王安石;另一些文人”保持本色“,除了几根硬骨头和一肚皮学问外,别无长处,于是官是做不下去的,如陶渊明。可悲的是,文人对统治者,在野则口诛笔伐,对官场黑暗也深恶痛绝,但朝廷一开始吸纳文人,绝大多数文人又趋之若鹜。明末张献忠举兵人蜀,长刀一挥,血流成河。可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一宣布”开科取士“,立刻有8000多名文人从四面八方赶到成都试图谋取功名,孰料全变成了张军的刀下之鬼。
千年一叹―中国文人的命运!
重读十多年前就已学过的《滕王阁序》数遍,渐渐对王勃的才情钦佩得五体投地。记得那是在高中时代,一生中极其牛逼的岁月,玩得转排列组合,算得出球体面积,弄得懂并联串联,写得出化学分子式,熟读唐诗三百首,记得住上下五千年,悟得出唯物辩证法,也想象得出夏天站在北极圈太阳一天的运行轨迹。当然,那个时候,也能完整背下这篇《滕王阁序》,一字不落,一次不差。只是,那个时候对这篇文章更多是烦,到今天却成了惊羡和感叹。看看这不到千字的骈体文,名词佳句,数不胜数,文采斐然,令人震撼。衬得作者才华满满。
王勃,初唐四杰之首。此文写于作者从山西老家前往交趾(今海南岛)看望父亲的途中。途经江西时,适逢江南名人雅士集会,乃作此文。之后继续南行,据历史记载,在渡海前往海南岛途中,因遇水患惊悸而死。千古奇才,就此殒命,年仅27岁,让人唏嘘不已。
回看作者一生,这一切似乎都是命。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该文不仅在成文当日技惊四座,也让作者名留千古。也许真是上天于心不忍,才借这滕王阁,让作者在临死之前留下这旷世名篇。词文洋洋洒洒,浩浩荡荡,如同东方启明的曙光,照耀着即将彪炳千古,艳羡青史的中华盛唐。这个响彻历史的名字,注定是中国文学上的一盏明灯。也许只有这样,才算不负他虽然短暂却华丽绚烂的一生,这也算是对薄命天才的一种告慰吧。
只是,每当读起此文,还是会慨然扼腕。不是因为这满篇亮晶晶华丽丽的文采,而是作者文中透出的那股欲成大业却志不得伸的慷慨凄凉。文章写成的那一刻,情怀释放的那一瞬间,竟与不久之后猝然殒命的结局如此吻合,如同纵情绽放的牡丹在一瞬间坠落一般,让他整个生命显得如此悲壮。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看看这无数句文风清冽、意境高远的词句,承载着诗人多少复杂交织的情感?不甘命运、踌躇满志,报国无门、年华空负,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兴尽悲来,凌云自惜。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君子已矣,诗文永存。还是借用原文一句诗作结吧: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关于滕王阁序读后感】相关文章:
1.关于滕王阁序
2.滕王阁序读后感
4.滕王阁序读后感
5.滕王阁序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