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陶渊明的说明文

时间:2021-08-31

介绍陶渊明的说明文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特别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如何写说明文才能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介绍陶渊明的说明文,欢迎大家分享。

介绍陶渊明的说明文1

  东晋的文人往往儒雅,博带广袖,暗香浮动,高谈阔论于山水之间。而陶渊明是乱世中的一朵空谷幽兰,开在那一场络绎缤纷的晋朝花雨中。

  他,孤洁清逸,与天地为一体,浑然得为世所忘。千年后,人们不仅记住了荣光一时的王谢世家,也记住了这朵隐居在田园中的馥郁怡人的幽兰。其家虽贫,但木樽中斟着的是泛着诗意的烟水寒色;不像富贵的王谢世家,那金铸的酒樽中分明氤氲着浓艳奢华的色泽。

  他,粗布衣衫,食不果腹,却钟爱于东篱下采菊的恬淡清幽,他在魏晋的浓黑墨渍里映忖得更加轻而飘逸。当无数趋炎附势之徒为了门楣而苦恼,而他却能有禅者般的清透睿智,放下仕途的波折,只为求得心灵上的一方净土。

  也许,一切美好的存在只是为了映忖命运的损失,当损失已经注定成为损失,他明智地选择了为损失营造一层美丽的遮掩物,不让损失流露的那么突兀。

  如果说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是魏晋时代最沉痛的一抹琶音,那陶渊明便少了一种沉闷与苦涩,当终日饮酒的阮籍已在穷途之哭的苦闷中消耗余生,陶渊明却在用余生去“转换人生视角,另辟人生蹊径”,他倘徉于山水,采菊于东篱,悠然于南山的那种超凡脱俗的洒脱飘逸,阮籍是注定品尝不到的,而酒味中的苦涩消沉和醉眼迷离的逃避怅惘,陶渊明却放弃了去尝试。

  阮籍的损失完全没有任何的遮掩,反而用苦涩的穷途之哭映忖的更加凄绝;陶渊明的损失完美得掩饰在那一种洒脱无为,乐安天命的性情之下。他甚至痴心不已地做着梦,一个“仙外桃源”的梦,而这个梦延续了千年,也是很多人共同做着的遥遥无期的一个梦……

  陶潜是隐逸的智者,沉重的官袍下扭曲着多少真诚的本心,所以他执起了锄头,摆脱了官场的沉浮,用心用情地去欣赏菊的芬芳,固守纯真善良的人性本色,沉浸在自己真实而孤独的净土世界里。他像兰,孤洁清傲,他又像菊,恬淡隐逸,在岁月里静静绽放,清香悠远,沁人心脾,荡气回肠。

  清晨的霞光飞舞在肩头,傍晚的星光闪耀在身后,风吹佩兰,锦年流逝,一颗心早已波澜不惊,摆脱了名利的熏染,换来浮生半世之闲。佛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而陶潜凌于众生之上,浊世中的众生或惊,或诧,或畏,或怖,或悲,或喜,而他只随着自己的本心去追寻极乐,用完美的田园风光掩饰这个时代的损失与黑暗。

  时世造英雄,若是时世造就不了你,那么,也希望你顺随本心,不要因为损失注定成为损失,而使美丽只作为忖托,辜负了完美神奇的人生。

介绍陶渊明的说明文2

  在我眼中,陶渊明一直是一位高风亮节的田园诗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打破了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之风,在官场上起起落落,几经风雨,多次复出又多次退隐,最终下定决心过上了他眼中的理想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44岁时,家中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贫苦,但诗人心怀恬淡。因为他永远摆脱了腐败庸俗的官场,回到了田园,他躬耕陇亩,以当地农民共话桑麻,虽然在务农上手艺不精,但却同农民保持着融洽的关系。晚年,他写出的《桃花源记并序》表达了他的政治思想,这种乌托邦式的幻想虽然我并不赞同,这是一种道家的消极观点。但这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是在诗人无力改变社会之后的最好方式。俗话说“打你打不过,躲还躲不起吗?”在作者与黑暗社会抗争无果后,抱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观念毅然选择退隐田园。

  也正是因为这种永不折腰的气节,使陶渊明在我眼中一直保持着超凡脱俗的形象,一提到“不为五斗米折腰”就不得不提到它的来历: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当了江州祭酒,相当于当地的教育部部长,看似官挺大,实则在科举不甚普及的古代,只是一个品级很低的小官,而且身处江州,又没什么油水,即使有,按照陶渊明的性格,也不会去捞取。但就是这么个小官,周围也尽是腐败,所以时间不长,就辞去了官职,可回家后,生活不能自给,又被迫重返官场。年底,郡督邮来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整齐去迎接郡督邮,因陶渊明不能忍受作为一个文人而向庸俗的乡里老儿而卑躬屈膝,所以在发出“岂能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感叹后,放弃每月五斗米的俸禄(五斗约为75斤,大约一袋半的大米,仅能糊口)退隐田园,从此再不复出。

  也正是这“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使陶渊明的超凡脱俗的气节刻画进了我的眼中。历史上很多著名的诗人都表达过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赞美与仰慕,陶渊明50岁后生活日渐贫困,最终于公元426年逝去。此时,东晋十六国的纷争已过去了七年,但却并没有新时代的繁荣,南北朝双面对峙,战争依然不断,伟大的诗人是在战乱中贫苦交加中逝去的,享年62岁。

  陶渊明虽早已逝去,而他在我眼中则代表了封建社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追求。他始终是我眼中伟大的天才。

介绍陶渊明的说明文3

  陶渊明,字元亮。渊,意为深,明,意为明智;元,意为善良,亮则为正直,明亮。

  渊

  生活是现实的的,因此培养了人们现实的性格。极力追求名和利,把物质的`享受看得异常重要,在名利中挣扎,“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这样的思想——虽然浅薄,虽然庸俗,却在,很多人心里扎下了深根。

  而陶渊明是如何呢?他曾为官两次,结果却都是辞官回家。第二次仅为官83天。一切都是因为他的渊。他的思想性格从及观念皆超出常人。即使“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也从来想过再入尘网,为“丝竹耳乱耳”,为“案牍劳形”。

  也许有人说陶渊明傻,做官有没有什么坏处,况且还有生活的经济来源,何乐而不为?

  可陶渊明不为衣食住行,为的是自己的身心的快乐。他抛却了物质的迷惑,于是获得了心灵宇宙的自由,与自然万物息息相通。

  明

  陶渊明闲静少言,不幕荣利且好读书。是因为他明白了读书的含义,看透了官场的险恶。

  读书是要读出自我,而不是考书法去最求名利。陶渊明是一个明智之人,自然早就明白了这一点。多年在官场做着身不由己的事,陶渊明深感痛苦,与其以心为形役,让心为形体所役使,倒不如忘怀的失归隐山林。当然,他也为自己的抉择感到无比快乐。“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便是他的明智与高于世人之外。

  元

  与他子中的“元”(即善)相符。陶渊明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从《桃花源记》一文中便可看出。

  这篇作品是陶渊明的最高成就,写于59岁。从对桃花源生活的描写,表现了陶渊明的美好理想,每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贫富差距;人人都热情好客;路不拾遗,老有所终,又有所养。这也是孙中山提到的“大同社会”。没有战乱,和平共处。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反对战争。渴望永久和平的思想感情。

  亮

  魏晋时一种“纵酒”的社会风尚。人们将豪爽地喝酒当成一种风尚。因此,当时出现了很多以酒为友的士人。

  陶渊明自然也是酗酒之人,虽然家中贫困,不能经常得到,但他的老朋友经常邀他去喝酒。“即酒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换做常人,若客人要走,总会“客套”性地挽留一下。而陶渊明与朋友们的交往时直爽、正真、率真,没有半点虚情假意,足见其“亮”。

  于是,渊、明、元、亮四字组合在一起,也就成了我眼中的陶渊明。

【介绍陶渊明的说明文】相关文章:

1.陶渊明文集

2.陶渊明文学成就

3.红楼梦的说明文

4.《附生现象》的说明文阅读答案

5.饮酒陶渊明介绍

6.陶渊明介绍与历史评价

7.陶渊明《责子》

8.陶渊明与酒

9.陶渊明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