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翻译的风格与内涵探讨性论文

时间:2021-08-31

  摘要:从不同的视角,剖析《诗经》内容、修辞风格的翻译,赏析英汉诗各具特色的语言魅力,揭示翻译过程中文化背景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诗经;风格;内涵;跨文化交际;翻译策略

  翻译是人类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中国的文字翻译,最早是从诗歌开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的成就最大,它始终占据着首要位置。

  西方的传教士带着基督教来到中国后,把中国的诗歌翻译成英语诗歌,并带回西方,直接影响了西方的诗歌发展,也改变着英美的诗坛潮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诗经》是最典雅最深刻的文学。而文学翻译又是一门“棘手艺术”(a trouble art)。把《诗经》翻译成外文,是一个很艰难的挑战。

  翻译诗歌最高的突破点在于忠实地传达原作的风格,达到声诗(melopoeia)、形诗(phanopoeia)、理诗(logo—poeia),三者巧妙结合,从而达到翻译艺术的巅峰,并熟练驾驭、拥有原作的情感,再现原始诗歌的优美。突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丰富英汉双语的文化底蕴。[1]

  《诗经》包括“国风”、“小雅”、“大雅”和“颂”四个部分,共三百零五篇诗歌。十八世纪,英国学者将《诗经》中的诗篇译成英语。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amesLegge)在晚清中国文人王韬的帮助下,首次将《诗经》全部译成散体英文出版,此译本是无韵的散体,译文简明晓畅,译笔贴近汉语,不增译,不意释。遗憾的是,他回国后为迎合西方文化和诗歌潮流,重新翻译《诗经》,从散体英文改成韵体英文,增加绪论,多篇幅介绍《诗经》的采编与流传,内容与版本,格律与音韵及地理、政区、宗教等背景知识,并有注文、神话传说、历史掌故、风俗习惯。

  《诗经》的内容和思想被西方文化接受并产生重大影响,达到文化趋同(acculturation)的最高点。下面便以《诗经》翻译研究实际例证来阐释英汉诗歌的风格与内涵。下面是《诗经》中的一篇《扌票有梅》的内容和翻译。

  扌票有梅

  扌票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土,迨其吉兮!

  扌票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土,迨其今兮!

  扌票有梅,顷筐鸠之,求我蔗土,迨其谓之!这是少女唱的情歌,(本文由中国论文库整理提供)有感于黄梅成熟坠落,树上果实欲来欲少。感叹青春已逝,以此鼓励青年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

  这首诗有二种不同风格的译文,一种是格律体译文,译于1876年,一种是散体译文,译于1871年。

  RIPE (格律体译文,1876)Ripe,the plums fall from the bough;

  Only seven tenths left there now!Ye whose hearts on me are set,Now the time is fortunate!Ripe,the plums falls from the bough,Only three tenths left there now!Ye who wish my love to gain,Will not now apply in vain!No more plums upon the bough!All are in my basket now!Ye who me with ardor seek,Need the word but freely speak!RIPE(散体译文,1871)Dropping are the fruits from the plums—tree;

  There are(but)seven(tenths)of them leftFor the gentlemen who seek me,This is the fortunate time!Dropping are the fruits from the plums—treeThere are but gentlemen who seek me,Now is the time。

  Dropt are the fruits from the plums—treeIn my shallow basket I have collected them,Would the gentlemen who seek me(only)speak about it!《诗经》散体的译文,用直白如话、简洁灵活的句式,生动准确地再现了原诗的意义与情趣。热恋中少女纯朴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比浪漫主义传统英诗爱情篇章更富有生活气息,在十九世纪后期英语诗坛上更为难能可贵。散体是意译的先声。《诗经》源自中国古代民歌民谣。理雅各采取比较自由散体意译方式,很好地保留原作这一特征。这种接近民歌体裁的翻译策略与技巧给我们翻译提供了更大的启迪。

  《诗经》的韵体译文,格律非常严谨。步式上风格为(bough,now)、(set fortunate)(bough,now),(gain,vain)(bough,now)(seek,speak)即为aabb,aacc,aadd。

  双行韵(couplet rhyme)且每节首两句重复。在节奏上大致是抑扬格,显得规矩平整。在遣词造句方面,如Ye upon the bough in vain to seek with ardor等传统英诗常见词汇而大量增添英语诗歌古雅的韵味。[2]

  诗歌中的音韵与节奏,英语与汉语差距很大,二者互译非常难。汉语诗歌有一百多个韵部,押韵词顺畅。

  而英语诗歌韵部是一千五百个,如果采用英语翻译汉语诗歌,汉语诗很难翻译。因此,格律体英语译文只能精雕细琢,华丽做作,不能恰如其分表达汉语诗歌的意境。理雅各在中国期间潜心研究汉语诗歌,熟悉并能驾驭原作情感,突破跨文化交际障碍,达到翻译艺术的巅峰,再现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的优美。如《诗经》中的《氓》的翻译就反映了英语与汉语在诗歌的音韵与节奏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氓

  氓之蚩蚩,报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近。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土危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即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士耽兮,不可说也。

  这是一首以民间男女婚变为题材的故事诗。少女在男子的一再追求下,尽管印象很好,但也先讲条件。

  如男女双方结婚前的约定,占卜算命等。待这些实现后,两人终成眷属。然而在男女不等的条件下,终于造就薄幸男子和不幸女子,酿成婚变。婚变之后,女人回忆如梦消逝般的美好往日。尤感伤心,她以过来人沉重自省,告诫天下怀春少女。

  译文如下:

  Lady’s LoveYou came…a simple ladIn dark blue cotton clad,To barter serge for silken wear;

  But not for silk you dallied there,Ah!was it not for me。

  Who led you through the k’e,Who guided you,To far Tun…K’—ew?“It is not I who would put off the day;

  But you have none your cause to plead,”I said,“O love,take heed,When the leaves fall do with me what you may。”I saw the red leaves fall,And climbed the ruined wall,Towards the city of Fu h—kwanI did the dim horizon scan。

  “He cometh not,”I said,

  And burning tears were shed:You came…I smiled,Love…reconciled。

  You said“By taper reed and tortoise—shell,I have divined,and all,O love,is well“Then haste the car,”I cried“Gather my goods and take me to thy side。”Before the mulberry tree,With leaves hath strewn the lea,How glossy…green are they!how rare!Ah!Thou young thoughtless dove beware!Avoid the dark fruit rife。

  With sorrow to thy life。

  And thou,whose fence,

  Is innocence,Seek no sweet pleasuring with any youth!For when a man hath sinned,but little shameIs fastened to his name,Yet erring woman wears the garb of nuth……英语译诗保留了原汉语诗词的格式,分为三节。

  在内容和形式上做了大量调整。为迎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和爱好。在形式上,采用格律体翻译,使用抑扬格四音步和三音步相互交错。在韵式上运用押双行韵:lad,clad,wear,there。即aa,bb,cc,dd。在第一节和第三节末尾押“报韵”(embracing rhyme)即abba。如第一节day,plead,heed,may。第三节youth,shame,name,uth。。

  这样翻译句式更加严谨规整,韵律感强烈,体现维多利亚诗(Victorian style)采用格律体英译汉诗的观念与策略。在内容上,译文保留原诗少女自白的特征,巧妙运用第一人称,生动亲切,感人至深。

  这首古诗文字艰深,意象精炼,富含典故。理雅各具有跨文化的修养,但在翻译过程中也并没有完全体现《诗经》内涵及意蕴之美。如“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译为:Who led you through th K’e,Who guided you,To far Tun…Kew?在这里,巧用字母翻译丧失原诗的内涵。译者与原作者之间“心灵契合”是跨文化交际中的突破点。

  中国典故采用直译方法,造成“欠额翻译”(under…translation),不能完全体现原诗写作风格。这也是翻译中的难点。

  《诗经》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中影响深远的重要事件之一。在此过程中,翻译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

  在英语翻译领域中的策略、技巧、方法会给西方文化带来新思想。

  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范仲英。谈翻译症[J]。中国翻译,1986,(1):57—58。

  [3]毛荣贵。译心译意[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