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人生苦短,岁月飞逝。你若美好,我必长随。下面是诗经名句沧浪之水鉴赏,欢迎参考阅读!
《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首歌谣最早记载在《孟子.离娄上》中,因为书中说它是孔子听到一个童子唱的,所以又名《孺子歌》或《孔子听孺子歌》;又因为《楚辞渔父》说渔父也曾为屈原唱过这首歌,所以也称作《渔父歌》。“沧浪”是水名,在今湖北省。从歌词的句式和语助词“兮”看,这是一首“楚辞”(屈原诗歌式的名字)体的歌谣,湖北在春秋战国时期正是楚国的地方。
其歌词之意:沧浪之水清亮的时候,就用它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浑浊之时,就用它来洗我的脚。帽子是带在头上的,所以帽缨要用清洁的水来洗,以免它沾上不洁净的东西;浑浊的水则只能用来洗脚。这里讲的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却能说明一个道理:它表现了人们对纯洁美好的事物的尊重和热爱,对污浊丑恶的事物的鄙视和厌恶。据《孟子》记载,孔子在听这个歌谣后,就对跟随在身边的学生说:“你们听到了吧,水清就洗帽缨,水浊就洗脚,这都是由水自身决定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思想品德高尚,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思想品德卑下,就会受到人们的轻视。受到尊重还是受到轻视,完全取决于他自己。这是教导学生要自重自爱。
说明了世事清明时,可以出仕为民造福;世事混乱时,也不必过于清高自守。
这是渔夫劝屈原的话,意思是当沧浪之水清的时候就洗我的冠发,沧浪之水浊的时候就洗我的脚,屈原宁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原则,而渔夫劝屈原审时度势,随波逐流。
《沧浪歌》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语出《汉书新注》)”这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
屈原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而沧浪歌却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说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屈原)你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你应该豁然地面对这种世态。
在楚地流传久远的《孺子歌》不是屈原首创,也不是“渔父”首创。
古时,汉江有一支流流经沔阳,名曰沧浪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流放之时,游经沧浪水,在张沟处遇渔父问渡,颇为伤感,渔父唱了一首《沧浪歌》启发屈原如何面对现实,传为历史佳话。这首《沧浪歌》被《楚辞》收录。唐代中期,为纪念屈原,沔阳先贤们在张沟建了沧浪馆,沧浪馆位于张沟镇通州河北面,现张沟影剧院旁。曾为宗教活动场所。陈友谅曾在此设过武馆,张难先曾在此教学。大革命时期,邓赤中在此设平民夜校。贺龙率领红二军团攻打仙桃时曾在这里驻扎。总之沧浪馆是一个历史底蕴较为深厚的名胜。
这首歌可以说是一首短小的咏叹调。全诗仅四句,只变换了四个字,却极富生活哲理,读罢余味袅绕,久久不绝。
诗人就是诗人,诗文里或许闪耀着明媚的光芒,但任性中其实藏下了多少的痴愚?他不懂得不知道吗?不事农耕,无以存身。“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本质上没有好农艺,不是一个好农民,家里老老小小几张嘴等着饭吃,日子过得势必狼狈。但身体辛苦一些在所不惜,只要“但使愿无违”,足够了。
庄周宁受涸辙之苦涂泥污渍,不去朝堂光鲜;屈原执拗于香草美人,终于抱了自己的执念投水而逝。这些人虽然留得一点声名给后世,但世间没有庄周也罢,没有屈原也罢,该怎样还是怎样,白白受了一些躯身之苦。
一己之力衰矣!沧浪之水浊兮,沧浪之水清兮,清浊只是相对,江河依旧奔流。
世人皆看重的东西,于有些人来说,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与其硬扛,不如放下,或者还能给愿意担负者以机缘。你放下的,或许正是他人执念的,能助人一风之力,能轻己身心之劳,两相打算,各得其所,何乐不为?
一念起有风生水起,一念生有永坠尘泥。一念既生,永无痛悔。放下的瞬间便是执着的开始。佛陀说,立地成佛。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无慧根,又少恒志,俗庸之人,成佛不可期,仁贤不可得,一切皆是遂了心底所愿,放逐自己于生命的山林之间。
喜欢月明风清花开烂漫,但烟水迷离的旅程中,这一次能否一路光明天地花香?
放下,随它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