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的言情特色

时间:2021-08-31

  李清照在词坛独树一帜,千百年来,她的词之所以能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就在于饱含一个“情”字。

李清照诗词的言情特色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都是在写她的闺中生活,题材集中于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都是一些没有经过刻意雕琢的生活细节。但是,靖康之变改变了词人的言情特色,国破家亡的变故,使李清照的精神也随之受到压迫。她的词作一改早年清丽、明快的情调,转为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一、前期词作中凸显的言情特色

  李清照作为一名少有的女性文人,对女性的情感,她深有把握。她和丈夫赵明诚的家庭环境都很优越,并且二人都怀有同样的志趣爱好,婚姻生活和谐美满,琴瑟和鸣。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以明朗清丽为主;其中,因夫妻不能长久相伴,在言情方面,不乏一些少妇的幽怨多愁。

  (一)少女时期,自然的欢乐无忧

  李清照的家庭文化氛围浓厚,她的生活富有情趣,不低俗沉湎,处于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她没有俗气地去养尊处优,潜心写作成为她的一个重要爱好,钻研学术成为她的日常,她每天的生活,多半是徜徉在书海中。正因为她常常和纸墨相伴,游冶溪塘、吟啸花月也成了她的闲情逸致。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在创作这首词时,李清照还是豆蔻年华的少女,她怀着初次接触爱情的欣喜,对爱情充满了追求与渴望,所以她总是不出意外地捕捉到各种细腻的情感,并且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李清照词笔墨精湛,以极度投入的感情表达了少女怀春、欲语还休的美好心境。这首词拥有十足逼真的画面感,词中最精妙的'一处,是“嗅青梅”,在画面中,她仿佛是一个表演者,青梅就是她的道具,在青梅的遮掩下,她能够偷偷多看心上人几眼。天真憨痴,烂漫无邪,这样一个少女形象全都汇聚在这里了。早年李清照生活平顺,无忧无虑,在此期间的作品,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有天然流露的蓬勃朝气,其中还夹杂着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从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粉蝶簇拥的少女。

  (二)少妇时期,淡淡的幽怨愁绪

  爱情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言情的把握上,李清照着重表达着她当时的亲身感受,仿佛写在纸上的文字,都是她内心的独白。对于人类永恒的爱情,她了解得不深不浅,不咸不淡,只是站在一个凡人的角度,抽象出了爱情最精彩的部分。作为一个初为人妇的女子,她内心的波动,就如群山的起伏,能够引起读者的震动、深思。她具有温柔、善良、细腻的性格特质,总是用细腻的笔法描摹女性最哀婉动人的一面。

  就在新婚不久,她创作了《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那时她青春正好,刚刚嫁给了赵明诚,但新婚初期便逢小小的离别,她的心中产生了不小的失落感,放眼看向四周,不管是瑟风明月,还是落花流水,周围一切的一切,都能够与丈夫联系起来,似乎有一只细线,在拽着她的情感,缱绻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夫妻小别,尽增相思之意,语言清新,却不失细腻委婉,每每阅读此篇,女主人公眉头的一颦一蹙,转眼都是画作,心头的一震一颤,旋即就是离愁,她不是演员,却总是在一张叫作深秋的纸张上表演。

  李清照前期词作言辞清丽、缠绵柔婉,大多数作品局限在闺情一类,略显狭隘。在史海钩沉中,李清照这些描绘大背景下小人物的词句似乎并不被看好。但是,李清照前期的词也有很多可取之处,其中不乏一些流传于世的名言,如“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真真把“愁”写到了一定的境界。

  二、后期词作中体现的言情特色

  靖康二年,金人南侵,徽钦二帝“北狩”,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李清照的命运也因此改变。李清照举家南渡,从此她平静逸乐的书斋生活,被战争的烽火打破,而南渡前后天上人间的反差,也使她的词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国之痛、怀人思乡成为她后期创作的主要内容。

  (一)南渡之后的家愁

  南渡之后的李清照,在词文创作方面增加了新的元素,言情特色也由稚嫩转向历经沧桑后的练达。其中,给李清照造成痛苦的一大事件就是家庭的变故,在那个以丈夫为天的时代,丧夫之痛足够腐蚀一个人的下半生。

  在言情特色方面,我们从著名的《点绛唇・寂寞深闺》说起。开篇处,李清照倾尽一腔愁情,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两种愁感摆在面前,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那深闺中的孤独寂寞,使词人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那凄绝景象。

  而在另一首词《声声慢》中,她的孤独生活还在续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吟咏这首词,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哀怜无告的老妇人,她虽然没有步履蹒跚,但是精神状态也好不到哪里去,瘦弱的身子似乎能被一阵风吹倒,在光线阴暗的屋子里,她看向窗外,有时甚至会失神,隔着窗户,南去的雁子、枯萎的黄花,时而会进入伤怀人的眼中,这种凄凉的境况叫她怎么禁受?如此层层递进,写出了作者的悲戚心境和恍惚神情。“怎一个愁字了得”,不仅照应了全篇,也总结了李清照颠沛流离的后半生。

  (二)破国之后的国殇

  南渡之后,李清照的词作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国家的破亡,她不再拥有天真烂漫的情调,也不再是哀婉忧伤的小妇人,她的词文开始关心破国之后同胞们的心理变化,开始放眼举国之下民众的情感。

  如《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由此追怀往时繁华的“中州盛日”。李清照以中国最传统的节日元宵节为背景,将世事变迁前后的境况做了对比,此时过节,已不同于往日。当年,腐朽败落的北宋朝廷,为了粉饰天下,昭示太平盛世,表示与民同乐,把每年的正月十五作为盛大灯会,深处闺中的妇女也可在这一夜上街看灯,可见,这个往日繁华的节日,对词人有着很大的纪念意义。

  破国以后,南渡词人每到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都会追怀灯节盛况,以寄托亡国之思,慨叹破国的际遇。这种感受是通过今昔对比来表现的,从而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忘记国耻、苟安寻乐的南宋朝廷的失望。

  三、结语

  李清照词中言情,年少时半露娇憨,多见清新可爱之处,后期作品则主要反映个人身世及国家前途命运,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易安的言情线路就像雨后莲花,纯净清新如洗,由此真正地将俗化为雅,扭转了自柳永以来形成的“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的俗艳词风。独特的际遇,造就了词坛女文豪,后人称赞李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正是恰到好处。

【李清照诗词的言情特色】相关文章:

1.古代言情诗词

2.言情诗词欣赏

3.李清照写诗词

4.李清照诗词全集

5.作者李清照诗词

6.李清照诗词2017

7.李清照爱国诗词

8.李清照诗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