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四年春,随着批判教育回潮,嵩县一中解散。我们纸房和部分饭坡的学生转入纸房高中。当时,正处于批林批孔浪潮中,各学校都是上课少,劳动多。我们学校先是集中到吕沟口改滩造地,接着又办了个酿酒厂,组织学生到深山里拾橡子、挑柴禾,造酒、卖酒。除了劳动,就是大批判,写批判稿,办批判栏,开批判会,整天抄报纸,念报纸。时任校长王同社,本是个敬业心很强的著名教师,他不忍心让学生整天搞大批判,把学业给荒芜掉,就想了个“以学代批”“以批促学”的新点子,打着批判《三字经》等流毒文章的幌子,让学生转着圈儿曲折地学习优秀古典名文。
影响最大的是批判《三字经》。当时,学校授权给语文教师王文献主讲。王文献老师学识非常渊博,却被那个年代埋没着无处发挥,当接到让他搞批判《三字经》演讲时,便激动难眠,经过认真备课之后,那真是口若悬河,倒背如流。他旁征博引,把个《三字经》中上百个历史典故和历史人物,讲得惟妙惟肖,生动情趣,活灵活现,深深烙印进了每个同学的脑海深处。
我们那一代人,受那个年代教育潮流的影响,满脑子都是毛主席语录,基本上没接触过古典名文。所以,第一次听到内容那么丰富的《三字经》,感到句句珠玉,特别新鲜。这篇古代小学生们的读物,却让我们那批高中生们听得痴醉痴迷,且激动得到处谈论,四处传播,郎朗背诵。这一下子便轰动了纸房的各个中小学校,都把演讲《三字经》当成了“批林批孔”的成功典型,纷纷效仿。但他们又没这方面人才,讲不生动,只得纷纷找到王同社校长请求,聘请王文献老师到各学校去演讲。王校长感到很荣幸,都欣然答应下来。于是,王文献老师便把《三字经》传遍了各学校,学生听,老师也听,听过后都津津乐道,诱惑得去听讲的人越来越多,迅速风靡了各个山村,热闹得连村干部和群众都挤搡着去听。一时间在全公社掀起了大讲《三字经》热潮,连社直的各部门也都纷纷聘请王老师演讲,争办起批判《三字经》活动。王文献老师更是借机大展才华,淋漓挥洒出积压的知识,一下子成了全公社的大红人,大儒士,四处聘请,四处演讲,忙得不可开交。后来,公社干脆把王文献老师调到公社,当了教育专干。
纸房公社搞的批判《三字经》演讲活动,通过“借树开花”的形式,让一个乡数十座学校的数千学子,深深接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润泽,更为一方地域和一个知识荒芜的年代播撒下绵延古典文化之火种。几十年后,我们那两届同学每每相聚,就会七嘴八舌赞叹王老师的渊博知识,回味那段批判《三字经》的演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