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儿:
你好!见字如面。
好多年没有读到过你的来信了。这次看到你的来信很高兴。我一连看了三遍,真的。第一遍只是从你的信中获取信息,第二遍是欣赏你的钢笔字,刚劲有力,且带有书法味道,功夫不错,没想到你的字进步这样大。第三遍读完,更多的是体味到那无限的亲情、感情,心中暖暖的。在当今信息交流手段多样,迅速便捷的时代,有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微信足矣!谁还会在灯下铺开一纸,伏案写家书?据说,邮电局近年信件的收发量减少了百分之九十。所以,捧着那页你亲笔书写的信纸,感慨万千,沉思良久。此时,我才真正体味到家书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那是亲情的寄托,思念的流淌,真爱的交融!这是千金万金难以买到的。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参军离开家乡,到了上海,与你爷爷、奶奶的联系就是靠书信,一般都是半个月,至多不超过一个月,总要给家里写一封信,总是把对亲人的问候,对亲人的思念,深情的娓娓道来;对弟弟妹妹的学习、生活也总以一个兄长的姿态加以关切和训导。然后就是详尽的汇报自己在部队的工作、学习、身体情况,如果自己有点小病小痛就“隐瞒不报”,好让你爷爷奶奶放心勿念;如果自己遇上好事,如评上了五好战士、技术能手、或者立功、受奖的好消息,便会立马铺开信纸,把喜讯报告给父母,让他们和儿子一同分享快乐、幸福!这时,父母亲也往往会把心中的喜悦挂在脸上,乐滋滋的把我的喜事向左邻右舍述说,然后总会赢得诸如“你儿子能干”、“你儿子有前途”、“儿子光荣,你们也光荣”之类的夸奖。这就是家书的魅力,是家书给亲人带来的欣慰和快乐!是如今短信、微信远远所不及的。因此,每过一段时间,等儿子的来信,想儿子的来信就成了你爷爷、奶奶的精神寄托。正因为“家书”成了父母与儿子亲情萦绕、馨语馨愿的纽带,一旦这个纽带突然断裂,可就成了这个家庭天大的事。
事情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一段时间我被“隔离审查”,“不准写信,不准打电话,不准外出”,此时,虽然我身不由己,但对审查的结果并不担忧,因为我没干什么对不起党和人民的坏事。可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亲哪里知情?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几个月收不到儿子的家书,二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你爷爷吃不好,睡不香;你奶奶整天哭哭啼啼,执意要亲自到上海来看望我。你爷爷拗不过,只得同意。那时家里很穷,你奶奶把家里仅有的四个鸡蛋煮熟后揣进怀里,怀着急切想见儿子的心情,乘车坐船,一路颠簸了五天五夜,千里迢迢,才赶到上海。结果儿子未见到,四个煮熟的鸡蛋也臭了。为此,你奶奶哭得死去活来。这事至今想起来,我心里还酸酸的。
哎,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家书,家书也是亲人血脉相依的情书!此次你能抽出时间写这封家书,想必你也体会到了这份家书的分量,这不仅仅一页纸,几行字,他是对亲人爱的真诚,情的沉淀!
庆儿,我知道你工作忙,难得写封信。这次收到你的信,至今我还激动不已。现在,你们年轻人很多想法也与我们这些老家伙不一样。你们有你们的的思维方式,有你们的梦想,有你们的追求。我老了,我也不能,也不愿意以我的观念强求你去做什么。但是,你也要记住:中国人很多好的老传统不要丢!有首歌叫常回家看看,你如果没时间写信,就常给家里打打电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