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雍和宫一词,最早进入耳膜时,我正值青春年华。那年月,每在黎明,我常与武术爱好者相约相聚,在德胜门外松林中习拳论剑。武林前辈在讲述八卦拳创始人董海川的时候,多次提到董爷发迹之地——清·康熙年间雍亲王的府邸——雍王府(今雍和宫)。每每听到雍王府那险恶场景、血雨腥风,常有毛骨悚然之感。看我们面呈惊愕之色,武林前辈笑了,说那座王府在雍正帝即位后,改为雍和宫。远离了打打杀杀,萦绕心香缕缕,已经成为京城一座藏传佛教寺院。
时光荏苒,青春早已远去,镜中已现鬓霜。直到人过中年,我弃武从文之后,依然在单田芳评书中,能屡屡听到这座雍王府,似看到王府内外的刀光剑影、飞檐走壁……
雍和宫位于京城安定门内,而今已成为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知名景区。年终,一个雪晨。一种莫名的驱使,让我走进雍和宫。
漫漫雪地上,飘落、沉淀的黄叶,像是银色战袍显露的几片黄金甲。雍和宫门前游人寥寥,寒风瑟瑟。静静的钟鼓楼下,弥散着香火的气味,闪烁着烛火的光亮。我满怀崇敬之心迈入这座古迹,伫立于第一道门内的重檐八角亭内,读碑。
古碑,往往见证一座文化遗存的诞生或流变。随着古碑文字的依次入目,我看到被称为“龙潜禁地”的雍亲王府改为寺院的全过程。这座深宫,曾一度威严、幽深、弥漫肃杀之气。好在漫漫史潮的凄风苦雨,终会被晨光祥云所替代。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历史老人的气息由急促变为舒缓、步履由沉重变为飘逸之后,这里呈现的,是晨钟暮鼓、松竹低吟、青灯古卷、木鱼声声……
冬晨,行走在深宫大院,难免有些寒冷。此时,很想喝一碗谷香、果香交集的热粥。由此,我忽然想到腊八粥。
至于八宝粥的来历,古往今来版本不尽相同,无需赘述。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与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相关的那段故事。近代散文大家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一书中,叙述了一段他小时候见到的腊八粥:“把一些分别泡过的五色杂粮如小米、红枣、老鸡头、薏仁儿米以及果类,如栗子、胡桃、红枣、桂圆等分盘放置……瓜子仁儿、杏仁、葡萄干、青丝、红丝、松子、蜜饯之类,是放在粥上面的。”最后,这位散文大家、美食大家投笔长叹:“自从战乱,虽年年过腊八,年年有粥喝,兴致未减。然而,材料难求,因陋就简,只好虚应故事而已!”
想到此,雍和宫上空的飞雪暂歇、晨阳初起。我走入雍和宫东阿斯门内,端详着那口熬制腊八粥的大铜锅,心潮再次涌动。
但见以5根铁柱支撑的大锅,深6米,中央圆铁柱为空心,用作回流空气之用。锅由8吨黄铜铸成,直径2米、深1.5米,为乾隆年间养心殿造办处制造。眼下,铜锅已成为雍和宫天王殿鼓楼下的一个景物。
看到这些,我的思绪,从秋郎“谈吃”的文字挣脱出,飘入清代中后期那段相对平和的岁月里,饶有兴趣地构成雍和宫“腊八粥事”,恍然感到齿颊之间,萦绕着缕缕粥香。
乾隆年间,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庙,由总理事务大臣管理协调日常事务。出生在雍和宫的乾隆帝一向笃信佛教,礼佛敬佛,曾经在京西大觉寺静修。不难想象,乾隆帝把这座深宫改建为“喇嘛庙”之后,与释迦牟尼故事相关的腊八粥,也在此播扬开来,成为佳节盛事。那年月,进入农历腊月,京城早已是寒风刺骨、雪花飘扬。很多饥寒交迫的贫苦人都热盼得到一片温馨。农历腊月初一,在寒风中蜷缩一团的穷人,每每路过雍和宫,眼中便闪出一丝希望之光。因为,自那一天始,雍和宫门前便进出“大内粮车”。内务府把熬制腊八粥的原辅料,包括精选的杂粮、干果……陆续运来,放置在熬腊八粥的场所——东阿斯门内“铜锅院”的储藏间。农历初六,几位负责后勤保障的蒙古大臣与内务府总管大臣,便陆续走进雍和宫,认真督办腊八粥制作的每道环节。初七,熬制香粥的灶台开始点燃火种,融汇红枣、栗子、葡萄干、菱角、花生、核桃、松仁、桂圆等干果,江米、红小豆、芸豆、绿豆、粳米、小米、黄米等粮食的甜香之粥,渐渐在铜锅内沸腾。那夜,殿阁之内悠扬的梵音,连同米香、果香互动而生的氤氲,让熬粥的人一个个如醉如痴。谁还在乎宫墙之外的北风呼啸、雪花大如席!
“腊八”的那天清早,宫内宫外人声鼎沸、笑语欢声。五大锅一小锅色彩斑斓、粘稠适度的“功夫粥”,在寒气逼人的季节,漫溢着诱人的甜香。第一锅粥,自然要供佛;第二锅粥,送入大内,作为御用品;第三锅粥,留给王爷、重臣和京城大喇嘛享用;第四锅粥,送到一般官员的餐桌上;第五锅粥,是雍和宫众喇嘛的食品;第六锅粥连同前面几锅粥所剩余部分,分送前来品粥的京城百姓,以示官民共享甜美时刻。遥想当年那个冬晨,真可谓“善意透宫苑,粥香满京城”。
追忆到此,我从手机上看了一下“万年历”,感知一年一度的腊八节已渐行渐近。联想到腊八节“舍粥”现象,而今,绝非这座雍和宫一家所为。西城区后海北岸的广化寺、门头沟区山峰之间的潭柘寺、房山区佛经荟萃的云居寺……每逢佳节,都会把一碗碗精心熬制、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双手送到来宾面前。由此,这个企盼好年景的佳节、这个洋溢热忱的“粥事”,也成为冬季旅游花丛中一片靓丽梅朵。
雍和宫,这座北京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已历300余年风霜雪雨。所传承、延展的“腊八粥事”,既凸显宗教文化,也折射“京味儿文化”、饮食文化。文化之花的绽放与亮丽,不可或缺的是“社会和谐、民意向善”。如此,才能保证传统文化正常传承,避免梁实秋先生扼腕叹息、因战乱,品尝不到优质腊八粥的遗憾!由此可见,亲民、博爱、清丽的环境,对一个国家、一处景观连同每个人是何等重要!雪霁日出、人流渐多,我走出雍和宫之时,作如此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