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旧院,灯火名店散文

时间:2021-08-31

  北京的护国寺,当年古建高伟、庙会纷繁、灯彩高悬,人流如涌。记得当时,未摆脱孩童朦胧的我,看不懂殿堂的泥塑与石雕,更不解杂剧的情节与人物,经常躲开喧闹处,攥着一二分钱,走进庙会一隅的小院,站在白昼也亮灯的小屋,把钱递到老奶奶手中。而后,便扫视色彩缤纷的微型糖果,选一二个粉红色或明黄色或葱绿色的“江米碗儿”。轻薄如纸,小的能一口吞咽的江米小食,酥脆感虽瞬间在舌尖消失,但留在口中那点滴香甜,每每让我一阵惊喜。以致走出小院很远,还频频回头。

  走出护国寺,便是东西走向、不长不宽的老街。商店、书店、饭馆、小吃店、府邸、古槐、花店、摊点、剧场、民宅……各有情调。每到五月、每到凌晨,当街灯未灭时,前辈谈起的一幕情景翩然入梦——槐花送走夜色,飘入护国寺老街。起早的老人,拿着笸箩,仔细捡拾槐花。鲜嫩、洁白的槐花,在暗淡街灯下纷落,如雪如絮。阳光升起,街灯关闭,小院中槐花饼的香气便弥散开来。那年月,不管是三合院还是四合院的近邻,谁家制作了别致吃食,四邻都可“尝鲜”。当我一觉醒来,槐花饼便随着父母的道谢声由远而近,落入手中。金黄、清香且微甜的花饼,酥脆与鲜嫩交替,阳光与欣然相拥。

  老北京人的市井生活,如史海激荡后遗存的蜜蜡手串。其古色包浆,在记忆的掌心,总是那么圆润、深沉、饱满、剔透……

  昔日的繁华早已远去。曾被列为北京八大寺庙之一的名胜,而今只留下残垣颓壁,幸好以古寺为名的老街还在。晨昏间,柔和的灯光还在。让我这个在胡同深处度过童年、少年的人,总想陶醉其中。

  东西走向一公里、几条胡同口沿途呈现的老街,黄昏后的灯光,常闪现文化范儿。儿时,眼中的一切都充满童话。每逢新月初上,每逢被父母牵手散游,总感到街灯在闪动着神秘,街景在优雅起舞……

  记得老街最东端,有一座讲究的院落。夜灯初亮时,深深院中,便传来圆润、浑厚的京二胡伴奏连同高亢、悠扬的京剧唱念。古色门楼、青砖灰瓦、梨园风韵,夜色老街……让过往者恍然进入早已远去的时代。于是纷纷止步,以惊羡表情注视京剧名旦之首——梅兰芳的居所。

  老街中部,曾有一家连环画借阅小店。不足10平米,四周墙上贴满了连环画的封面。木质柜台后,总有一位不苟言笑、惜话如金的阿姨。在昏黄灯光下,以恬静神色,面对攥着几分钱钢镚试图一饱眼福的小读者。当年,我视野初开、高度兴奋之源,就是用4分钱借阅两本以古典名著编绘的“小人书”。在散发油墨香的册页里,我与诸葛亮、武松、孙悟空、贾宝玉、岳飞、林则徐……相继“结识”。

  临近古街西端的深宅大院,是“末代王爷”溥杰居所。朱红色大门总是紧闭,偶尔有人出入,大多是一脸凝重。仲春黄昏后,不知谁家院里的桃杏花纷落,花瓣随风飘来,在那座广亮门门洞中回旋。瞬间,粉嫩色小精灵、朱红色木门、金黄色门环、玉白色石阶以及门楣上铅灰色砖雕……凸显童话感。

  与此情此景相映成趣的是“王爷府”隔壁的人民剧场。那是凸显飞檐斗拱、碧瓦红墙、规模奇伟的京剧演唱地。夏季,晚风从西北方向袭来,剧场门前的灯笼开始起舞。继而,山雨欲来,雨燕在绿色琉璃瓦周边集结、环绕、纷飞,似乎在大声呼唤。一场急雨过后,剧场内璀璨的灯光如旧。京剧名家的唱段刚刚谢幕,掌声如大雨去而复返。

  街西口,有一座名为“妇女商店”的副食品店。售货员全为女性,唱收唱付声洋溢着女性的温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玻璃柜台内的精致糕点、腊肠松肉……而是与我同住一座四合院、脸上总是荡漾柔美笑容的商店经理。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物质相对匮乏,居民购买副食品须有票证、严格限量。而与我同院的女经理,从未见过任何优越感,与大家一道凭票购物,甚至把自家有限的副食供应票证,让给同院孩子较多的邻居。

  我居住的三合院,有7户人家。女经理是唯一一位中共党员、商业负责人。其语言动态,与他人明显不同。她家那盏灯光。无论是花枝娇艳的春、蝉鸣四起的夏,枫叶飘零的秋,冬雪纷飞的冬,拂晓时分,总是最先亮起。冬季,迷茫夜雪持续一夜,“党员阿姨”的屋灯便率先亮起。接着,轻微舒缓的扫雪声由近至远。晨阳升起,当院内的孩子们背着出包推开家门,总会见到她的“杰作”——每家门前的垃圾不见了。雪地中,被精心清扫、裸露深褐色的土路延展到胡同口……这个画面,为何数十年来总是萦绕心头,令人深切追怀?概因风光不再,或因不见来者?

  人民剧场对面,是护国寺小吃店。店内的灯光也是凌晨亮起、入夜方熄。那是一处飘散诱人香气、展现五彩斑斓的平民进餐地。餐桌之上,红褐色的是蜜麻花、糖油饼、糖火烧……淡金色的是糊塌子、芝麻烧饼、饹馇、墩饽饽、丝糕、驴打滚、面茶……深绿的是粽子外衣,灰绿的是豆汁本色,白色的是杏仁茶、鲜豆浆……从晨霞到晚霞,这里从不断客流如涌。半个多世纪以来,那甜香气味持续如旧。

  岁月无情,古街有意,而今,这条街已成为北京什刹海风景区组成部分。闻名而来的外省游客、络绎不绝的海外宾朋,在人气鼎盛的古街徜徉。以“京城美食街”为标签的护国寺街,夜灯之下香气更盛。

  人约黄昏后,在老街随意徜徉,不难见到,产自大江南北的多种灯具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多类美食微妙互动。一队队旅游外宾睁大惊奇双眼,饱享口腹之乐甚至不在乎微醉而归。因为,老街内,那家以“护国寺”为名的宾馆,是他们陶然之后下榻、入梦之地。

  那家悬挂“三星级”的宾馆,面积不大不小,档次不高不低,是京城距旅游线路地铁站口最近的星级宾馆,因此,中外游客屡屡光顾。

  宾馆的灯,不以照明为目的,而是强调灯下的诗和远方。门前的大红灯笼,大堂的剪纸灯笼、客房通道的仿古壁灯,连同京剧票房恍若繁星的顶灯,对于远客而言,是京城民俗的点点情趣。

  宾馆上方,有雕梁,大堂之内,有画柱。放置在醒目处的精致鸟笼,有绿色鹩哥在守望,不时,向远来客致以声声问候。春华秋实、夏花冬雪,这座面积不大的前厅常常聚集法国游客。夜色下,他们在民俗主题客房,欣赏“老北京玻璃画”,灯影中,他们在京剧主题、胡同主题、名街主题走廊,浏览展现老北京“五行八作”的泥塑、京剧脸谱兵器架,邂逅老照片、老挂钟、老门楼、老门墩、老影壁……

  周末黄昏,新月高悬。宾馆京剧票房的票友刚唱完经典名段、相互作别。书场、相声专场便随着灯光初上陆续登台。一时间,掌声、笑声与演者的抑扬顿挫、拍案惊奇融为一体,文化与旅游再次升华。

  对于护国寺老街,我喜爱在春阳朗照下漫步浏览,更迷恋在灯火阑珊处伫立沉思。或许,夜灯那份朦胧,能模糊人与人之间闪烁不定的目光与复杂多变的表情?能抚慰老街旧巷、胡同小院遗失久、难复制的老北京亲情?能淡化浓妆淡抹,痛失古城沧桑感的“刷新工程”?天可怜见!还有为数不多的“京味儿民俗”传承人,让千百年延续至今的灯光,映衬古老民俗的章节……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要祝福继往开来的那街、那院、那灯、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