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风凉,电风扇和空调优秀散文

时间:2021-08-31

  (一)寻风凉,电风扇和空调

  乗凉,我们宁波人叫“寻风凉”既通俗又形象。因为在过去,每当炎炎夏日,满头大汗的人们想找到一处遮阳通风的地方是很困难的,你必须四处寻找。

  树荫下,弄堂口,小河边就是不错的去处。搖一把蒲扇,喝一口清茶,哼一段小曲。在当时就是神仙般的享受了。

  三十年以前,家乡尚未通电,每到双夏季节,中午休息时社员们就得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风凉的地方:小学的走廊(那时放暑假),破旧的祠堂,最保险的是生产队搭在田头的凉棚,睡在那里不会迟到。晚上摸黑休工,到河里洗个澡吃好晚饭又得去找风凉的地方睡觉,晒谷场上烧一堆烟火,里边还放进六六六粉借以驱赶蚊子(宁波人叫熏蚊烟)然后大家光着膀子席地而睡,摇摇扇子,磕磕瓜子,说说笑笑带着一天的疲劳慢慢进入梦乡。我的家朝南,晚上总有阵阵凉风,因而我们一般不去外面,把一块木板伸到楼上的窗口外睡在上面迎着微微凉风,拿起笛子吹一曲梅花三弄,和爱妻享受着两人世界,憧憬总有一天结束这艰苦的日子。

  电终于通到了乡村,继而田也分到了各家各户,改革的春风让人们过上了崭新的生活。家家户户都有了电风扇,“寻风凉”变成了老年人的专利(那是他们不舍得花钱,也可以说是节约用电)记得我的第一台落地扇还是自己动手组装的呢:我那上海的老岳父是电工,他买来了电机以及配件到乡下组装成电扇的主体,我到旧货市场淘回壳体,风叶,网罩和底盘,我的朋友又根据我画的图纸车制了缩节和连杆,然后上漆的上漆,电镀的电镀。当自制的落地扇呼呼转动送出阵阵凉风时,那种感觉别说有多爽啦!过了几年我又用给人家工厂上技术课得来的工资买了一台“佛顶山”牌的1000毫米的吊扇,同时又组装了一台台扇。三台电扇伴随着我们度过了十几个夏天,直到拆房搬迁才把它们送给了还在老家的朋友。

  如今我已年近古稀,每月都能领到退休金,在家闲不住又出去帮人家做点事。当下酷暑高温办公室的空调却把小空间调到了27,28度实在是舒适宜人,下班坐的公交车也是空调车,厂门口上车,家门口下车,步行不过50米。家里的客厅装有柜式空调,每个卧室又装有挂式空调,如果想给孩子们说清“寻风凉”的意思,恐怕只有在停电的时候啦!

  (二)怀念

  高温酷暑,烈日炎炎,中午休息坐在开着空调的办公室里,吃着一块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西瓜,对着电脑和网友聊天,那是何等的舒服。突然,停电了!瞬间热浪滚滚袭来,那臭汗也趁机从身体的各个角落破土而出,而凉风却躲得无影无踪,人们拿着报纸,本子,甚至硬纸板拼命地摇啊摇啊,试图制造出一丝清风。徒劳,就是徒劳!感觉却是越来越热。

  坐在走廊边上的老头,缓缓摇动着手中的一把折扇,捧着那本小说月报全神贯注地阅读着,也许是年纪大的人心火小,他没有像众人那样汗流满面。有人过去问他:你不感到热吗?他笑笑回答:心静自然凉。我们过去没有电,就是有电也没有空调,一个个高温天不是也过来了吗?他眯起眼睛说起了他那难忘的岁月:

  三十多年前家乡还没有通电,当然更没有自来水。不少农户都在自家的院子里打一口井,我当时在村办厂工作,因为工资不高,为了省下那笔打井的费用(叫人打井要一百多元钱)我们几个同事从亲戚那里借来了一套打井工具,用休息时间几个人合在一起轮流着一家一家地作业,给每家都打好了一口井。这井直径五十公分左右,深约四五米,周围用水泥瓦筒一节一节连起来,底下铺上砂子,棕榈片等作过滤层。这水啊不但清澈干净,而且冬暖夏凉,既可用作洗洗刷刷,还是洗脸淋浴用水的最佳选择。一到夏天它更是不用电的冰箱。真的,我们把西瓜啤酒用吊水桶装好,吊到井里,过几个小时拉上来在桌上一放,那西瓜皮上,啤酒瓶周围马上就会凝结点点水珠,赏一块西瓜,喝一口啤酒,那个凉快啊。这才叫舒服。既不花钱用电,又能消暑止渴,两全其美岂不乐乎!

  通电以后虽然有了电风扇,但是我还丢不掉手中这把折扇,你看它不但造型美观,携带方便,不怕停电,而且在招来阵阵凉风的同时由于轻摇手臂还在保养心脏。当然,我一点也不排斥越来越先进的降温设备,记得我的第一台落地电扇就是我们自己组装的。从市场上买回电机和配件,由我那做电工的老岳父组装头部,我画好图纸让朋友车制缩节和连接杆,又从旧货市场淘回一个底盘,买回油漆刷了几遍既防锈又美观,这样七拼八凑就成了一台崭新的落地扇。哎,这台电扇还真的用了十多个年头。后来因为搬房子嫌它重就卖掉了,我到现在还有点怀念他呢!

  不说了,人不能总在回忆中生活。来电了,为了更美好的明天,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