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一线的李记者的散文

时间:2021-08-31

  李玲喜欢跑一线连队,海防哨所。

  节假日也常背着相机去基层采风,捕捉不到新闻信息,他就给战士照照生活照,让他们寄回家中。战士们亲切地称他为“我们军旅一线的李记者”,他倒也高兴战士们这么称呼他。在他看来,一个记者的岗位就应该在连队、在一线、在海防官兵中间,否则就容易“客里空”,脱离实际。他一年有300多天在基层转悠,和战士们在一块摸爬滚打,所以他总能敏锐地发现、及时地捕捉、迅速地把军事新闻报道出去。

  (一)

  说起来那是五十年前的事了。

  1967年的一个周日,李玲背着那架120的“海鸥牌”相机,来到守备某团十二连想捕捉一些报道线索,没有什么收获,他就给战士们照相,忙到大中午,连长、指导员留他在连队吃饭。吃就吃呗,按“规矩”办事,哪里的伙食费都是半斤粮票、一角六分钱。他上桌一动筷子,就感觉这十二连的伙食不一般,味道挺不错,他左顾右盼看了看身边战士碗里的菜不仅数量足,品种搭配得也好,便忍不住在饭桌上就夸了起来“你们连队的伙食办得不错呀!”

  指导员笑笑,说:“我们有个好司务长。”

  李玲有职业敏感,立马追问:“怎么个好法?”

  “怎么好法,我来说给你听听。我们的司务长精打细算,用心为战士办好伙食。举例说吧,附近的菜市场一斤菜一毛钱,十里外的市场同样的菜一斤只要八分钱,为了省下这两分钱,他宁可舍近求远,每天自己早起三小时,就挑着菜篮子徒步到十里外去买菜。买煤也是这样,那里便宜就到哪里买,宁可自己多跑路、多流汗。他处处精打细算,天长日久,就省下不少钱,可以用来改善战士的伙食。”连长快人快语,一口气说了这么多。

  “司务长叫什么名字?哪里人?”李玲忙问。

  “我们司务长叫骆庭贵,是厦门人,会闽南话,对周边各市场的情况也熟。”指导员说。

  “城市兵啊,这么会算,还这么能吃苦,不简单。”李玲越发感兴趣。

  “这餐饭吃得值,让我发现一个先进典型了。”李玲高兴地说。之后,李玲一方面深入了解骆司务长的事迹,一方面向军区新华分社报告。结果,分社决定要把这个典型报道出去,任务就交给了李玲,他被借调到福州,住在招待所关门鏖战了三天三夜,当新闻稿向新华社发出后,他却因胃出血病倒了,新华分社的同志把他送进了军区总医院。不久,《解放军报》和《福建日报》等报纸先后都刊载了骆庭贵的先进事迹,骆成了孙乐义式的司务长,也成了全军的先进人物,获得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并和他握手,骆庭贵载誉归来激动地对连队干部战士说:“我以后这双手就不洗了……”

  (二)

  那几天,晋江沿海的深沪湾,海面上风急浪高。

  为了战备需要,军区决定在深沪湾一带,搞一次师级规模的合成军登录演习,有诸多兵种的部队参加。那个时候,合成军登陆演习并不多见,遇此机会,李玲一心想体验“实战”的味道,并拍摄部队抢滩登陆、占领制高点的一组照片。经请示批准,李玲也随着部队上了登陆艇,一起抢滩、冲锋……就在先头部队马上要占领制高点的时候,李玲不要命的奋勇前冲,突然从演习现场的大喇叭里,传来了指挥台的命令:“李记者,卧倒!”

  急促、严肃、斩钉截铁的命令,是田军长亲自发出的。原来田世兴军长从望远镜里发现李玲跟部队太紧,进入了火力射击圈。

  李玲的第一反映是“糟糕,我进入了火炮后喷射的夹角内”,他马上卧倒,把头埋在地面,前方一阵阵剧烈的枪炮声,后续一八五无后坐力炮一声巨响,后喷射的火焰和气浪瞬间把李玲的军帽掀起吹走。

  “真险啦!”李玲抬起头来,暗自庆幸。就在这时,李玲隐约听到指挥台上的议论:“李玲为了拍一组好图片,敢于冒风险,精神可嘉。但战场知识有待提高,各作战样式、战术动作还要熟悉,才会懂得选择最佳拍摄位置。”

  这次军事演习给李玲上了一堂深刻的实战课,他心里也十分敬佩和感谢这位曾是战功卓著、老济南二团团长田世兴救了他一命!

  李玲心想,是呀!近几年来的几场实兵实弹演习,由于个别新闻记者没有掌握好各兵种的协同作战的规律,所以已有牺牲。作为前线记者,不仅要有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还要有较高的军事素质,才能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拍摄出好的军事新闻图片,起到鼓舞部队士气的作用。

  不一会儿,李玲迅速腾空而起,在硝烟中紧跟部队抢拍了指战员占领制高点的一组照片,后来发表在军报和多家杂志上。

  随后,他还认真总结了陆上、海上、江河以及夜间军事行动的各种战地拍摄要领,并写成了论文,发表在军事新闻的有关刊物上。

  (三)

  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植树节,福州军区决定开展建设“军民共建万亩林”活动,以陆军某师和福州市为共建单位,在连江丹阳实施这一共建活动项目。植树节的前一天,某师的几千名官兵就浩浩荡荡上文珠山开始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计划第二天,各家新闻单位,上山现场采访、报道。但这一天大雨滂沱,下个不停,部分路段还有泥石流,山路陡峭、泥泞难走,各新闻单位的记者都想等风停雨住后再上山。可是,老天爷没有收手的意思,雨哗哗的一直下。

  李玲可顾不了这些,心想部队在山上冒雨造林,是抢拍好照片最佳的时机,不能贻误了‘战’机。他坚持冒雨上山,在师新闻干事许军的陪同下向山上进发。山路又陡又滑,还遇上小泥石流,穿着雨衣,背着沉重的照相器材往上爬,李玲摔了好几跤,为了保护照相机,他的手和脚都摔破了。陪同的许军说“雨太大,等雨停了再上吧。”李玲说“新闻报道要抢在第一时间,抢在现场,不能事后补拍,搞马后炮。不行,我们得上去。”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坡陡路滑,李玲他们足足爬了三个多小时。到达营地,部队刚刚吃过中饭。师长许连发见李玲他们一身泥一身水,淋得像落汤鸡似的,很是感动,自己拿出一瓶酒来,说是要为李玲洗尘、驱寒。

  这当儿电话响了,是军区杨成武司令员在电话里问“新闻单位哪些人上山了?”许师长如实报告说“现在为止,只有李玲同志上山来了。”杨司令员当即表示“李玲同志应奖励。”

  放下电话,师长端起杯子就给李玲同志敬酒,说“杨司令员要奖励你,我先敬你一杯。”李玲说“谢谢领导鼓励,我就喝这一杯,吃完饭我得抓紧去拍一组共建军民林的照片。”

  办事干脆利落的许师长说“好,你先吃饭,待会儿我陪你去。”

  李玲和许军同志在山上三天三夜,采访和拍摄了这个被称为“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部队,在冒雨共建军民林当中的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下山后,立即将这些新闻、图片发往军内外的有关报刊,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事后,李玲同志荣立了三等功!

  (四)

  碧波万顷,海浪翻滚,十几辆水陆两用坦克在这里劈波斩浪,首露峥嵘。

  那是1984年的夏天,新组建的水陆两用坦克旅进行海上编队、战术训练。李玲得知某水陆坦克营要进行海上训练的消息,心里痒痒的,积极要求并获批准跟随坦克营,体验坦克兵的生活,同时报道该营的训练情况,以鼓舞部队士气。

  不体验不知道,一体验真吓了一跳。坦克舱内面积狭小,环境较差,舱内没有空调,夏天温度高达四十多度,进入舱内如入蒸桑拿,令人汗流浃背,加上粉尘烟气弥漫、噪音震耳欲聋,坦克兵的辛苦真是非同一般。有感于此,李玲很想拍摄一组“海上蛟龙”的新闻图片,全面地反映水陆两用坦克兵的战斗生活。

  那天,他要拍“下水蛟龙”,先与坦克营的同志交流、沟通,后蹲在海边仔细观察坦克下水的路线和动作,心中感觉有数了,他才爬上其后一辆水陆坦克的炮塔,一手紧紧抓住炮塔的抓手,一手扶住挂在身上的照相机,坦克徐徐前进,李玲站在炮台上认真地观察、选择拍摄角度。就在坦克入水的瞬间,突然感觉冲力加大,坦克猛的沉了一下,李玲顿时重心失衡,双脚悬空,仅凭那只紧抓着炮塔把手的手支撑了全身的重量,好在坦克沉了一下后,立即腾起,他的双脚重落在坦克上,又稳稳地站立着。他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抓拍了后续坦克“蛟龙”入水的镜头。

  惊出一头汗,壮了一身胆。若不是他手劲大抓得紧才没落水,否则必会压在坦克履带下。李玲开玩笑对我说:“大难不死有后福,我跟着这辆水陆坦克下海,拍摄了几组很漂亮的图片,还写了一篇《海上驯‘马’记》的小通讯,被《解放军报》、《前线报》和多家杂志刊用,及时地反映了我部队坦克营的训练生活,我的一幅水陆坦克摄影作品以《舒展》为题,入选了全军摄影艺术展。”得到了坦克营官兵和许多影展参观者的好评。

  李玲同志为了他热爱的党的新闻事业,为了搞好军事新闻报道工作,他常年深入连队和海防哨所,与官兵们打成一片,他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努力工作,成绩突出,先后得到十八次嘉奖、十次评为军区和军的先进新闻工作者,两次荣立了三等功,在众多的奖励中,他最喜欢的奖励,还是战士们亲切称呼他的那句话:“我们军旅一线的李记者。”

【军旅一线的李记者的散文】相关文章:

1.军旅生活散文

2.军旅轶事散文

3.关于古代军旅生活散文

4.风景线的散文

5.军旅情一家亲散文

6.陪伴者的一天散文

7.军旅故事系列讲解

8.军旅相声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