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柴的记忆散文

时间:2021-08-31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家门前空地里的那摞柴垛永远都是方方正正的,年年都在那儿,可以说是烧之不尽。在那个没有玩具缺乏娱乐的岁月里,我常常会会爬上柴摞,冒着刺破手脚、划烂衣服的风险,在上面蹦跳玩耍。

拾柴的记忆散文

  柴米油盐酱醋茶,有饭吃首先得有柴烧,柴字放在了第一位。庄户人家自然知道柴的重要性,所以几乎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堆着草摞柴摞,草垛的大小反映了这家人的收成,柴摞的大小则反映了这家男主人的勤劳与否,我们家的那摞柴总能赢得过往或串门的庄户女人们的羡慕,“永祥家的柴摞可真大啊!”这样的赞叹声我听了好多年。

  那个时候的庄稼人几乎家家养着牲口,庄稼收完后剩下的秸秆都留作了牲口的饲料,能够当柴烧的就太少了,所以每年都要花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去山里拾柴。

  入冬后进入了农闲时节,我父亲就开始了拾柴前的准备工作,挖柴的镢头要换新的镢楔,镰刀磨得锋利,快要散架的架子车棚更得铆钉加楔,给架子车打气的气管子还得换个皮圈。

  大约凌晨三点,随着我们家那头老叫驴的三声嘶鸣,我父亲就起来给牛拌草,给驴一碗玉米。天微微亮,我和父亲就赶着牛牵着驴拉着架子车,走过庙沟塬,路过黑坡湾,下了石门口,转过一个弯,就到了拾柴的地方了。

  冬日的山野到处枯草落叶,路边的酸枣枝上挑着几个干瘪的酸枣在冷风中摇曳着,崎岖的山路泛起了齐脚深的溏土,在车子经过后升腾起一股股烟雾。

  庄稼人把做饭用的柴分为两类,分别叫着“瓤柴”和“硬柴”,拾柴时“瓤柴”和“硬柴”都要兼顾些,满山遍野的青蒿枝叶已干枯,枝干坚硬,我们叫它“铁杆蒿”,它极易燃烧,就成了“瓤柴”的首选。

  拾柴是个苦差事,一人高的铁杆蒿有筷子粗,得用镰刀一刀一刀的割,费劲不必说,弄不好镰把磨得满手掌都是泡。“硬柴”一般是指树枝或者稍粗的灌木,生长的位置比较偏僻,砍挖的难度较大,我父亲怕麻烦,就用?头就近挖那些别人不愿意挖的满身长刺的狼牙刺,他的理由是,狼牙刺烧起来火硬,不用晒干也能烧着。

  捆柴也是有难度的,先要打两根?,我一般都是砍两根细长的狼牙刺的嫩条,用镰刀割去杆上小刺条,一头踩在脚下,抓住一头拧个几圈,整个狼牙刺条就立刻变得松软了,再把两根头对头搅在一起。狼牙刺满身都是刺,打?时很容易扎到手,一旦扎着,那刺骨的酸痛,疼得我直掉眼泪。一捆柴上下捆两道,捆起来后有两米多高,找个中间部位插上镢把竖起来,背到架子车旁。

  我和我父亲忙着拾柴的时候,我们家的牛和驴则被我用长长的绳子拴在树枝上,静静地啃着地上的枯草。

  中午时分,在地上生一堆火,围着火堆放上一圈家里带来的馍馍,烤到外焦内软时,吹掉外面沾满的`灰尘,吃两个馍,喝一点水,就算是午餐了。看到我们吃馍时,我们家那头牛不住地舔着鼻子挣着绳子,那头叫驴不住地朝着我晃着脑袋吭哧吭哧喘着粗气,显然是它俩闻到了馍馍的香香的味道。

  按照正常的进度,在捆完第十二捆柴的时候,一天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装车了。十二捆柴装在架子车上,显得特别高,用绳子勒紧,还得保证前后左右的平衡,才能平平安安回家,要不然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一不留声就会翻车的。

  牛和驴拖着满载的架子车吱扭吱扭地行进在回家的路上,回家的全是上坡路,尤其石门口那段陡坡,走到一半时必须停下休息片刻才能到达坡顶。等上到塬上时太阳已经落山了,天空中升起了袅袅炊烟。

  如今再回家乡,早已没有了家家上山拾柴的场景了,庄稼秸秆都被闲置了,很多人家都烧起了煤炭、沼气,原来的窑洞、土坯瓦房被新的小康屋取代了,再也看不到柴垛、草垛、高耸的烟囱及袅袅的炊烟了,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这些变化,都是党和国家富民政策带来的,是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

【拾柴的记忆散文】相关文章:

1.记忆的月儿散文

2.心情散文《时光记忆》

3.散文:最初的记忆

4.记忆的味道-散文

5.散文:过年,味道,记忆

6.记忆随行散文

7.石磨的记忆散文

8.赋晨记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