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小城历史悠久,经济发达,宗教盛行。小城内和尚庙、尼姑庵、天主堂……应有尽有,且都规模庞大,信奉者颇多。
佛教象征的千年舍利塔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传说塔尖儿一颗舍利子乃无价之宝,塔下神秘宝藏价值连城,更有传闻说当一老妪似张果老状倒骑毛驴儿经过塔下时宝塔倾倒云云,一听一笑间流传了上千年。古塔北面是乾隆年间建造的一座无梁殿,大殿气势恢宏却无梁无柱,堪称建筑界的奇迹。相传此殿为宰相刘墉出谋所建,横匾:景州无梁。乾隆下江南路过此地被有意引领御观,随口念出,时任县令依计谐音成“景州无粮”叩请皇恩,代民请愿,于是免去地方百姓三年皇粮之苦,被后人代代传为佳话。古塔东面苍松劲柏,郁郁葱葱,层层叠叠,环绕着幽深、高大的庙宇,多年来晨钟暮罄,香火旺盛。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原本清修的地方成了人们休闲的场所,一年四季,每天人流不断。古塔南边广场上一个个地摊儿叫卖着儿童玩具、雪糕饮料、冰糖葫芦儿,一年一度的'夏季美食节也会在此如期盛大剪彩。西边偌大的广场每到晚间则灯火通明,舞者云集,观者百千,快三慢四广场舞一支接一支地跳个没完。塔下栏杆外,清晨和晚间绕着古塔或快走或小跑儿的人摩肩接踵,成行成队。一边歌舞升平,纷杂喧嚣,一边青灯古佛,坐禅诵经。不知道是这个时代和佛家开了一个玩笑还是想用红尘的诱惑考验众僧的道行,总觉得有点儿滑稽。
也曾多次和朋友们漫步塔下,数次研读、请教过塔前的碑文传记,感慨古塔历经千年保留的古貌遗风。也曾模仿他人手抚塔下数百年轮却依然华盖茂密的古槐许下过心愿。看过寺庙中凡人虔诚地跪拜佛前上香还愿,挥金如土,让观者唏嘘;还曾多次欣赏寺内两位佛学院挂单的僧人舞文弄墨,作画题诗,且和友人各得墨宝几幅。机缘巧合,有幸蒙高僧相赠著作一本,视如瑰宝,时而读之颇有心若止水、淡定神闲的从容。某夏日黄昏又去塔下散步,听人说有高僧讲经,于是欣然疾步大殿,人未到而经声入耳。待挤到大殿门口一看,就真的很有意思了:高僧身披黄色袈裟大佛像下正中坐定,僧众或黄色或灰色袈裟团坐僧前,高僧一手执无线麦克,一手移动着鼠标,大殿门口正中安置着一台摄像机,两侧一边一只音箱音色清晰,禅音空灵。不得了,僧人的世界也与时俱进了。
至今印象深刻、认为最经典的就是高僧讲解的“成家立业”了。殿外众人初听此语窃笑出声,均疑惑出家人何谈有家?业者何为?高僧闻之视若无人,继续讲解:成家,不一定是人们所说的房屋数间身居广厦娶妻生子才是家,家是心安的地方,哪怕只檐片瓦,哪怕立锥之地,心若能安则即为家。立业,不一定是财富千万高官厚禄尽享奢华才为业,业是生命意义的象征,哪怕你植一颗花草,栽一株绿树,只要对社会有所回报就是事业有成……。殿外俗人不再暗笑,一个个鸦雀无声,静心聆听。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也真的成为笑谈了。高僧讲经完毕,两个小沙弥一人接过麦克关闭电脑,一人扶起高僧回转后殿。僧众随即起身四散,有的开始收拾设备,有的准备扫尘净土,有的走去大佛后边墙角处,从桌上拿起纸杯接了纯净水大口地解渴。有两个个头不高、年纪不大的小僧灰裟轻提,慢步迈过大殿门槛,跳下台阶跑去了广场。我们回转的路上恰好遇到,两小僧一人一颗雪糕边走边说边笑边吃,童趣盎然。于是我们看了就笑,那应该不是化缘来的吧?而今,街上僧人已屡见不鲜,依然僧袍僧衫僧鞋僧袜继承着佛家装束的衣钵,却多是挥手喊出租、微信加好友、购物刷卡消费了。
于是恍然间大彻大悟,宗教已经仅仅是一些人生活历程中的一种修为,一种可以被研究被演绎被传承的文化,而非束缚信徒僧众的枷锁,亦非看破红尘的心殇所为,更不是饿殍遍野赖以生存的无奈之举了。当一个国家国富民强,人们衣食无忧的时候,规矩之下的芸芸徒僧和芸芸众生一样可以有享受生活的权利,可以跳动一样的时代脉搏,可以有一样的生命精彩。至于凡人,放弃骄奢攀比盲从虚荣,心平气和地重新诠释我们的“成家立业”,倒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了。
【三个和尚有水喝现代散文】相关文章:
3.带有水字的诗句
4.三个和尚的故事
5.现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