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精神的散文

时间:2021-08-31

  描述精神的散文一:

描写精神的散文

  10年前,我开始阅读尼采。我那充满古老传统和铁条般戒律的脑袋里,怎么也容纳不了尼采的胡言乱语。我像打量一个异教徒那样打量着他,心里涌动着崇高的批判意识。

  但不论怎样拒绝排斥,我还是读完了他。读着读着,就不由自主地受到了它的浸淫和感染。犹如不能抗拒流行性感冒一样,我也患上了尼采病。

  尼采的理论不论是细菌还是阳光,它终究撒满整个地球。希特勒的野心和纳粹的枪炮并没有征服世界,但尼采的理论却几乎使整个世界的文化精神倒塌。这近乎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史无前例的神话。

  尼采在中国并非畅通无阻。中国人的几度讨伐,使他早已伤痕累累面目全非。中国人像不能容忍天空中有两颗太阳一样不能容忍自己精神的天空拥有其他精神领袖。但事情常常会走向它的反面,人们一旦从梦魇中醒来,饥饿会使人来不及选择食物,一块生铁也会吞下肚去。尼采首先让一批饥饿的年轻人欣喜若狂,他们为了填饱肚子早已不再计较自己是不是离经叛道。

  尼采受指责的谬误之一就是他所倡导的“贵族精神”。在阶级观念异常深厚的中国,人们一提“贵族”二字,大有谈虎色变的意思。于是,在还没有弄清“贵族”和“贵族精神”的基本含义的时候,就已从腰里拔出了寒光闪闪的战刀。其实,尼采所倡导的“贵族精神”并非指的是“贵族阶层”。贵族体现的是财富和官爵的多少和高低,它可能来自于个人的创造和努力,也可能来自于继承和世袭。而贵族精神却不同了,它侧重强调的是精神,它要人们像修行僧一样修练自己的灵魂和塑造自己的人格状态,要有鲜明的自我觉悟和高贵的自我尊严,要有优雅的外观形象和超凡脱俗的气质,不媚、不娇、不乞、不怜,很有那种宁可站着死不肯跪着活的意昧。尼采对那些一贫如洗的人并没有瞧不起的意思,但对那些人穷骨头也穷的人几乎充满了仇恨。他不讨厌人们衣着褴褛却讨厌人们心灵的褴褛。他提倡用优胜劣汰的方式净化人类,推崇人类的高素质,他要人们把自己人性中的高贵部分发扬光大。当然,他所提倡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残酷而极端的,他希望用战争和瘟疫的方式让那些他认为不配是人的劣等人种完全消亡——这显然是他理论中的毒疮所在。他在张扬人性的同时却违反了人道的原则。

  我之所以被尼采理论中的精良部分所俘虏,在于我深切地感受到在今天的时代,物质很容易堆满我们的四周,也很容易堆满我们的梦境,但人们不再关心自己灵魂的贫穷和肮脏,金钱已成为这个时代唯一的图腾,金钱支撑起一个个高昂的头颅。过去的穷人,一夜之间变成了阔佬,于是呈现的第一个姿态就是向他人摆阔夸富;犹如农民起义的领袖当了皇帝,显得比世袭的皇帝更像皇帝一样。因而,当一个又一个的声音在惊呼中国已拥有一个“贵族阶层”时,我觉得异常刺耳。中国有多少贵族可言?所谓的某些贵族,不过是穷骨头换上了一身华丽的外套罢了,一个乞丐穿一件黄袍可以充当皇帝,他改变了装束,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精神气质。

  我看过一部名叫《哈喽,狗!》的美国影片,主人公恰恰是一位乞丐。他的乞讨竟是那般优雅和得体,他的神情呈现着一般人所没有的孤傲和自尊。一位富翁的女儿疯狂地爱着他,愿意用自己的别墅、汽车和所有的资产来换取他的爱情,但他却无动于衷。他对那位得不到他便想要杀他的小姐说:“普特琳,请你放下你手中的枪!我虽然是乞丐,可我的爱情却不是乞丐,你错了!”小姐扳动板机,打中他的胸脯,他倒在了沙发上,留给小姐的最后一句话是:“真正的乞丐不是我,而是你!”

  这个影片久久地在我心中上映,使我难以忘怀。它所揭示的主题恰好反映了尼采所倡导的“贵族精神”。财富是在不停地变幻和移动着,今天在这个人口袋,明天就有可能跑到另一个人的裤兜里,只有人所显示出的人格精神,才会永远闪烁着明亮的光芒。

  曾经作为贬义词而被任意蹂躏的“贵族”一词,近年来摇身一变,成了人们的掌上明珠。许多人愿意把它当成标签贴在脸上,以使自己熠熠生辉。然而,细细体察那些所谓的贵族,却给人有一种有衣无肉、有肉无魂的感觉,恰似在废铁上涂上一层油漆,散发着一种铁锈的光泽。我们的社会不需要贵族,但需要一种使我们民族走向卓越走向优秀的贵族精神。

  描述精神的散文二:

  说到“灿烂”,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春天怒放的花朵,或是孩提时天真无邪的笑容,还有悬崖绝壁上夹缝生长的苍松......不管是哪种物象,只要心无旁骛,尽情凸显自己的生命张力,我总会打心底油生出一种敬意,一种赞慨。

  精神灿烂,这是我成长过程中一直以来不断追求的境界。我渴望把这个美丽的词囊植入我的灵魂深处,精心培育,满心呵护,直至其茁壮成长,屹立成一种不朽的颜色。

  张丽钧老师说,一个精神灿烂的人,可以活成一座花园;一个精神灿烂的群体,可以活成一种传奇。我想,确实如此。张丽钧老师把“一株树生得蓬勃”、“一枝花开得忘情”、还有那一颗被遗忘在厨房角落的葱自顾自地挺出了一个娇嫩花苞,都觉得是值得赞颂的精神灿烂。细细读来,竟感觉她的观察与体会是那么的触人心弦,让你赞叹她文笔的同时,更深深地敬佩起她缜密的内心世界来。她在文中写道:美国著名插画家“塔莎奶奶”因最欣赏萧伯纳的“只有年少时拥有年轻,是件可怕的事。”这句话,而为了让“年轻”永驻,就不惜花费30年的光阴,在荒野上建成鲜花盛开的美丽农庄。她守着如花的生命,怀着如花的心情,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美妙童话。满脸皱纹如菊、双手青筋如虬的她,扎着俏丽的小花巾,穿着素色布裙,赤着脚,修剪草坪。逗弄小狗,泛舟清溪,吟诗作画。她说,下过雪后,她喜欢去寻觅动物的足迹,她把鼹鼠的`足迹比喻成“一串项链”,把小鸟的足迹比喻成“蕾丝花纹”......92岁依然美丽优雅的女人,用自己的行动和经历告诉我们,也告诉世界:精神灿烂,便可以击溃衰老......读到这里,我的心潮更加汹涌起来,激情与追索再次充斥每一条血脉。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幸福,其实幸福从来都不是是静止的,它明明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各种形式来诠释它的意义,而事实上,我们只有内心永远保持灿烂,永远怀揣一颗如同年轻时期那种不甘落后的冲劲,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行,即使身历艰苦,心遭蹂躏,但是当你真正走过,每次回首,都是幸福。

  所以,我们应该庆幸自己曾经无知无畏的努力灿烂了当时的自己,也许结果终将定格,可保持前进的状态却是持久和隽永的,正是这种积极的状态,让我们知道,精神幸福就是一种人生最美的状态,而灿烂,必将是它最绚丽和永恒的颜色。

  描述精神的散文三:

  在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并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倘若具备了一种崇高的品质,那么,这个人,这个团队一定是坚不可摧,战无不胜的。

  女儿正在读初二,学习进入了紧张的攻关阶段。在一个竞争激烈、高手林立的环境下,女儿不仅发愤读书,保持最佳状态,还懂得如何放松心情,享受生活。最近一段时间,女儿和另外三位学习成绩优秀,又比较要好的女同学,相约每个星期五下午,放学后一起去骑车,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吃晚饭,做作业,以自己的方式度过愉快的周末。只要她们觉得在一起很惬意,又有所收获,我就支持她们的行动。

  一个周五的晚上,已经是十点多了,女儿依然还没有回到家。我有点担心,就打了个电话。女儿在电话里说,同学杨荔琦的自行车爆胎了,现在她们已经到了望海楼附近。我告诉女儿,慢慢回来,不要着急,然后叮嘱她沿着海边走,我骑车去,在半路接应她们。

  天气本来就寒冷,加之海边的风呼呼地刮着,就更加显得凉意习习。在路灯的照耀下,我骑着车,沿着情侣路走。走着走着,恰好在名亭公园门口碰见她们。起初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当我们一起出发时,一种令人感动的情景出现了。她们四个,一个人推着那辆憋气的自行车跑,另外三个则骑着车跟在后面,并负责帮那个跑步推车的同学拿背包。每跑一段路,就互相轮换着,你跑一段,我接一段。每跑一段,就有人说,快点换我,我能跑。就这样,一路跑,一路骑。没有人说累,也没有人抱怨,只是当好玩。看到她们乐在其中,我深受感染,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她们的行列,接跑了最后一程。

  我目睹过运动会场上运动员的接力比赛,我观看过抗洪救灾时战士们传递沙包,堵塞决堤口的新闻报道,我亲历过在打谷场上和叔公们一起排队接龙,把收割的稻谷送进打谷机脱粒的劳动场面,那些情景都曾经令我感动过。但是,女儿和同学们轮流推车跑步的一幕,足以让我惊叹不已。一个团队,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想到了一起分担责任的策略,想到共患难,同进退的决心和态度。与其说她们是在推车,毋宁说她们在进行着一场精神的接力。这接力,绝不亚于奥林匹克圣火的传递,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还超越了它。因为,她们在传递着自己的精神。凭借着这种精神,她们一定会战胜学习上的任何困难,排除前进路上的一切障碍,顺利达到她们既定的目标。

  给孩子一个平台,她们就会演绎出自己精彩的人生故事。只要孩子主动要求做一些喜欢做的事情,我们都应该鼓励和大力支持。孩子是在团队活动中长大的。在活动中,除了一起分享快乐,共同分担责任,还会培养出一种属于自己的团队精神。一次活动收获一种精神,一种精神塑造一种品格,孩子就是在自我教育中逐渐完善起来的。如果自发组织的团队活动能够让孩子得到自主发展,我们为何不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呢?

  每当看到许多孩子厌学或者学业失败的时候,我的心情就变得沉重起来。我们这个几千年的民族,似乎还没有学会怎样有效地去教育自己的后代。教育改革的呼声曾经响彻寰宇,震动大地,可是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善。难道还需要历经一次次枪炮的洗礼,被人用刺刀架在脖子上,才能够真正唤醒这个我们民族?

【描写精神的散文】相关文章:

1.描写老师精神的段落

2.精神的乐园散文

3.流水,精神的写照散文

4.描写雪精神的诗句

5.描写精神的句子和段落

6.描写工匠精神的语句大全

7.描写工匠精神的语句精选

8.追寻精神的涅槃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