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仗剑,却也走了天涯散文

时间:2021-08-31

  读完古龙《三少爷的剑》,发了个封面截图到朋友圈。

我们没有仗剑,却也走了天涯散文

  儿时的好友潘留言道:“初中时看的。”

  初中时,武侠小说风行,租书摊也盛行。潘的哥哥经常去租书摊租武侠小说,最多的是古龙。哥哥看完,就给潘看,潘看完再给我看。就这样,蹭看了几年。

  年少时的那点阅读量,全部在那几年贡献给了武侠小说。那些武侠小说,是我少年时期的精神食粮。

  那时候读武侠小说,是瞒着大人偷偷读的。因为我是个“好孩子”,从不惹事,也不让大人操心。当然也包括听从大人的心愿,只读教科书,不看和书本无关的闲杂书。虽然即使这样,我的理科成绩依然很糟糕。

  大人认为,看闲书是会影响学习的.,所以家里几乎没有课外书。仅有的一些用零花钱攒起来买的书,在后来搬家时也被父母遗弃了。

  课外书是要偷着读的,晚上写作业时,课本放上面,下面压着武侠小说。或者课本在书桌上,武侠小说在抽屉里。大人一进来,就赶紧假装在写作业。大人一出去,就掀开课本的伪装,飞快读起来。

  因为一本书要很快读完还回去,阅读速度也就上去了,厚厚的一本,两三天也就看完了。现在看书快,实在是得益于那时候。几天读完一本大部头,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那时读古龙,通常是要读两遍的。第一遍看情节,古大侠的武侠,情节是最吸引人的,反转反转再反转,结局总在意料之外。看到结尾了,读完最后一页了,在书还回去之前,再依依不舍地跳读第二遍。

  第二遍读什么呢,是古龙小说的语言。对于接触文学作品不多的初中女生来说,那种简练干脆、冷淡中透着智慧的语言形式,实在很有魔力。

  我有一本小本子,里面摘抄了很多书中的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和人物对话。在没有书看的日子里,再去反刍那些句子的哲思和意境,也是一种极大的乐趣。那个小本子,后来等我长大外出读书后,就没再见到了。

  我一直认为我的文学启蒙,来源于古龙。不是金庸梁羽生,不是琼瑶,就是那个古龙。

  成年后,又回头重温了一些古龙的书,楚留香系列,小李飞刀系列等名气极大的经典,都重读了个遍,但至今仍没能读完他全部的作品。

  成年后,有能力看任何想看的书,而不会有人阻拦了。读古龙,也依旧会热血沸腾。却已不再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连记忆力也没年少时那么好。因此依然会有遗憾。

  也时常会想,如果少年时读过很多书,现在会不会不一样。如果是在少年时,而不是成年后,读过阿西莫夫那一整套惊心动魄的《银河帝国》,会不会让我对理科产生兴趣,让理科成绩提高,高考不会败在数学上?

  也许会不同。

  也许压根没什么改变。

  只不过,走过的路,有可能再走一遍。走过的人生,没人能从头再来一次。

  少年时的遗憾是缺少书读,精神物质双匮乏。青年时的遗憾,是缺少觉知,思想仍混沌不开化。书读的少,自然就少了对智慧的领悟。再加上没有领路人,独自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人闷头赶路,如何能领略到智慧之树盛放出的美丽花火?

  等明白了这一点,实在是太晚。但总比一辈子都不明白,要好一些。

  也许是为了填补早年那些缺失造成的遗憾,近几年竟不知不觉读了不少书。只不过,遗憾之感不但没能抹去,反而越聚越多。毕竟那些缺失,汇聚成了一个人半生的时光。

  风过无痕。人的痕迹,却又如何能抹得去?

  好友潘呢,我可以称之为发小的玩伴,也就仅此一个。在初中毕业后,我们去了不同学校读书,最后在不同城市生活扎根。虽然不时还有联系,但我们的人生轨迹,在年少时就已走散了。

  我们可以称之为家乡的,在八九十年代繁盛一时的那个小镇,最后因所在国营煤矿关张,职工和家属被分置去了不同地方生活。因此,我们连拥有共同回忆的家乡,都不存在了。

  记忆中那个留着短发,高高瘦瘦的女孩子,如今已越发大气,成了女神潘。只是在各自成家有孩子后,生活日渐忙碌,被家庭孩子工作填满,联系也逐渐变少。

  突然忆起那些年里,一起读武侠小说,一起上学做不出题的日子,就好像时光定格在了那里。

  不论那个地方是否已变成了废墟,不论过去了多少年,生活的轨迹是否已在时间的河流里,化为了灰烬,都不能否认那简单又纯真的旧时光,就是我们的过往。

  我们没有仗剑,却也走了天涯。

  我对朋友圈里的好友潘回复道:“那时我蹭看了你不少武侠小说呢。”

  她回:“还有梁羽生和琼瑶呢。”

  原来,天涯并不太遥远。

【我们没有仗剑,却也走了天涯散文】相关文章:

1.散文母亲走了我们不哭

2.我们天涯,我们咫尺情感散文

3.伤感散文:我们天涯我们咫尺

4.醉了醒了,却也年华散文

5.我心柔软,却也有力散文

6.母亲走了我们不哭

7.谁走了散文

8.天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