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散文

时间:2021-08-31

  (一)揪棉花(中秋节思母)

中秋节散文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园情。”今天是中秋,每逢佳节倍思亲,何人不起故园情?望着天空的圆月,我不禁产生了孤独和凄凉之感。我的脑海里又浮起了小时候妈妈揪棉花的情景。

  我家的地块大都在河边的高岗子上,每年种棉花是妈妈必修的功课。秋天的每个早晨,天还没亮,妈妈就钻进迷蒙的大雾里,消失在棉花地里。不到半晌,妈妈就用手推车推回来了好几袋棉花。在家等着吃早饭的我从来没有想到去帮助妈妈。

  揪回来的棉花是带壳的,露水沾湿了棉朵,晶莹剔透,真像是一个莲花宝座里坐着四五个仙童呢!

  晚上,我在油灯下写作业,妈妈就在我的身旁,就着昏黄的油灯嗒嗒地揪着棉花。那声音像是在说:“儿子,好好学习,有妈妈陪伴着你呢!”每当我听到妈妈揪棉花的声音,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流进我的身体,我又打起精神默默地读起书来。我实在熬不过妈妈,眼皮打起架来。妈妈知道我困了,就说:“快去睡吧,明天再学也一样。”当我在朦胧中醒来时,还能看到妈妈低着头,坐在油灯下,娴熟的揪着一朵朵雪白的棉花。我一下子像是长大了许多,妈妈的辛劳终于感动得我哭了起来。妈妈还以为是我睡梦了呢,说:“怎么了,快睡吧。”我偷偷地用被角擦去感激的泪水,重又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圆月啊,请你帮我看看远在家乡的妈妈好吗?她是不是变得苍老了,是不是两鬓霜白了?如果能看到,就请你给我捎一句话吧,我想对她说:“妈妈,您辛苦了!”

  (二)中秋节沉默

  躲藏在一个不好意思告诉你的地方

  我现在就厚着脸皮告诉你

  我藏在一个铁甲虫的肚子里

  在河西走廊的戈壁上

  向西爬行

  只要我不回头

  三峪被我踏得最熟的土地

  和在那里生活的音容笑貌

  就离我越来越远

  只要我不回头

  我就不再是孩子

  不再在爷爷奶奶身边撒娇

  把饭也要送到我的被窝里来

  从甲虫肚子里出来

  我获得了重生

  在飞天的故乡

  却不能奔向皎洁的月宫

  一晃就是两个月

  月亮都熟了

  可是我能吃吗?

  (三)中秋赏月

  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哀愁,我记起台湾的地震,它牵动着我也牵动着亿万炎黄赤子的心,一片片温暖跨海传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为此感人之举默默流泪。她,繁忙的信差,祖国人民的安慰由她传达。那么,原来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中,更应添上一笔关爱和帮助,使无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这月光虽不及太阳炽热的光芒,但却更能唤起联想--在困难之时,定有人伸出无私的手,给你帮助和温暖。这联想不是对世俗的乞求,而是我们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类年轻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纳百川,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吸收这每个人的思索,在她的温柔恬静中,思索的波涛也在缓缓地释放,化成云雾环绕其周。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这意境荡涤我陈旧的思想,冲刷掉世间的不平。或许你对这圆月还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请开启你思维的闸门,畅想明天,畅想属于自己的“心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