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坊,地属福建省将乐县南口乡,是闽西山区的一个偏辟的村庄,她四面环山,形若盆地,一条小河,静静地流过村前,给这个村庄带来甘泉。就在这宁静安祥的村落里,聚居着一百多户汤姓人家,和差不多同样多的揭姓人家,两姓人家就在这悠闲的环境中,和睦相处,繁衍后代。村子由三条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小街组成,中部稍宽,两头稍窄,在高处往下看,街道的布局很象一条大船,当地村民说,过去村子的周边都是水田,船形很明显,现在水稻田都改种蔬菜了,船形失去了水的衬托,也不太象船了。不过,虽然看不出船的形象,但这里的经济却象一艘巨轮,在社会主义的大潮中,乘风破浪,突飞猛进。三条古老的小街,旧式的民房已经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很气派的楼房,而且都是单家独院的,如果拿别墅来相比,我看不会有半点逊色。
温坊,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时期,是红军根椐地,曾经驻扎过红一方面军的红一师,司令部就设在汤家祠堂的后面一户汤姓人家的大院里,开国大将肖劲光和粟裕曾在这里指挥过多场战斗。许多老房子的墙壁上,还明显地留着当年红军战士书写的标语和口号。解放后这里被命名为红色苏区。那座大院也成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南还陈列着许多革命战争年代用过的遗物,屋子也是按原貌保留,共和国的后来者们,也经常来到这里,愐怀先烈,接受党史教育。
温坊汤家祠堂,就在三条街的中部,雄伟高大,宽敞气派,台门呈八字形面南而开,墙以青砖砌成,拱斗挑檐护之,石雕图案,清淅如新,雄浑有力的“汤氏宗祠”四个大字,镶嵌在台门上方,古朴大方。正堂三间,木柱漆上红漆,两壁悬挂着先祖遗像,精雕细琢的神龛里,供奉着始祖之神位,威严肃穆。两边厢房挂着温坊汤姓的历史大事短文,家传文物照片,历代名人事迹文章。整个宗祠精巧紧凑,庄严古朴。就是这座祠堂,曾经是红一师的电台驻地。为红军将领指挥作战提供了非常隐蔽的处所。
祠堂的右首边是一座真武庙,说到这座真武庙,还有一段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北宋初年,温坊汤姓出了一位武状元,名叫汤鸴(音同学),因镇守琼崖,与入侵敌寇作战,屡战不胜,军队退到一座庙宇附近暂作休整,汤鸴夜来难以入睡,行至庙内,见神座上的真武大帝威然而坐,便于神像前焚香祈祷:“神灵在上,伏将汤鸴,因率大宋之师驱虏救民,于百姓秋毫无犯,怎耐贼势强大,令我军数遭挫败,明日必有一场恶战,神灵若能佑我天师得胜,伏将班师之日,定携神灵随我到朝庭请功,之后立庙于我祖祠之侧,四时祭祀。”说来也怪,第二天,贼兵杀到庙前叫阵,宋兵经过一夜养息,精神倍增,汤鸴一声号令,宋兵杀声震地,直扑贼阵。三下五二,贼兵大败。生擒贼首。奏请朝庭,就地处斩。汤鸴班师回朝之时,牢记当夜在真武大帝神前许下的宏愿,请了当地的长老一干人等,举行一应仪式,将真武大帝的香炉分立,而后披红挂彩,将香炉带回温坊,奏明皇上,为神灵请功。皇上准奏,复向乡贤陈明上述情由,乡民大为感激,遂筹措银两,在汤氏宗祠右首建了一座真武庙,供奉神灵真武大帝。至今香火长盛不衰,汤氏后人,对真武大帝倍感敬畏。温坊人在真武大帝的庇佑下,全族平安,人才辈出,世世代代,人丁兴旺。
在温坊,我住在汤氏族长汤邦伯家里,那天早上,天还没有全亮,我就起来了,一个人沿着村里的小道,一直往村头的田地走去,一片碧绿的水稻田展现在眼前,田里的水稻长势非常量盛,绿油油的一大片,田间有几个人影的晃动,小道上还有几个人骑着自行车,向田头走去,也不知道做什么?我走着走着,一条水渠横在前面,水渠是用水泥砌成的,显估是人工灌溉渠道,渠里的流水,潺潺作响,顺畅地流向每一丘水田,滋润着水稻的生长。渠边的一个人在锄地,我上去和他聊了起来,我问他,这一片地都是你的吗?他回答说,是的,那你还有水田吗?他说有的,几亩,三亩多,旱地呢?他说,就这一块,大约半亩吧,我看到,在他的园在里,种了冬瓜,南瓜,茄子,玉米,丝瓜,大豆,花样很多,我问他是,是不是种起来卖的?他说基本自给,多余的也卖,他说,自己种的蔬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无害,环保,自留种子,也不怕转基因。我问他家里几口人,他说两个孩子一男一女都大了,在外面读书,一个老母亲,七十多了,也很健康,他除了种田之外,还养了一群鸭子,纯土鸭,市场上很抢手,栏里还有三条猪,也是纯土养的。农闲时,也出去做小工,基本上生活无忧,我问他,田间那些男女在做什么?他说是给鸭子喂饲料,怎么往田里送饲料呢?他说,这现在放养的田里,可以为稻田除草除虫,一举多得,我想,这里的农民,不仅勤劳,还懂得科学种田。这位农民大哥还告诉我,这里的农民还种烟叶,山下那一排排小房子,就是为烤烟叶的而建的,现在烟叶早已收完,所小房子都紧闭着。除了烟叶,还培殖食用菌,这种食用菌名叫“竹荪”,干的竹荪,一斤卖到七、八十元人民币,每亩地一年可以收获一万多元。不过培殖的技术含量相对要高一些。和他的闲聊中, 我初步了解到了温坊人的收基本情况就是种田,养殖,农闲时做些另工,生活悠然自得。临离开,我祝他生活美满,身体康健,他非常纯朴地向我笑笑,又向我挥挥手,让我慢走。
一辆自行向我飞奔而来,一个青年向我走近,原来是邦伯大哥的儿子,他是来叫我回去吃早饭的。再一次向农民挥手告别,跟着邦伯大哥的儿子回去了。
路上,看见一家农户在杀猪,这杀猪,有点特别,我停下脚步在看,一条乌黑的大肥猪从栏里被哄出来,屠架前摆了一个香案,三支青香,对红烛,四碟糕点果品,一串小鞭炮,主人先点上红烛,再燃上清香,毕恭毕敬地插上香,口中念念有词,完毕之后,几个人边哄带拉,把猪引到屠宰架上,这里猪开始大叫,也许,牠这时才知道,他的生命就要在此结束了。可是也为时过晚了,只见屠夫一只手抓住猪的大耳朵,另一只手紧握明晃晃的尖刀,并用一只脚的膝盖死死地压住猪的上背,弄得札实,猪动弹不得了,那只握刀的手,向天一挥,口中也念了一句什么话,用刀尖对准猪的咽喉,只见他用力往里一顶,一股殷红的鲜血从猪的咽喉里喷了出来,猪的叫声也随即小了下来,几秒钟后,没有声,也没有气了,这时,主人和屠夫同时向香案拜了三拜,撒掉香案。开始剥猪皮,然后开脊梁,剁后退,三下五除二,干净利落,一头猪杀完了。邦伯大哥也过来,站在旁边看。
在吃饭中,我问邦伯大哥,杀猪为什么要摆香案,他很简单地回答说,猪也是一条生命,我们把牠杀了,是有罪的,摆上香案,一方面是赎罪,一方面上让猪到阴曹里可以早点得到超度,六轮回转中,投生好道。原来这样。我想想,这人啊,真的也有点虚伪。既要吃猪肉,又怕猪报应。呵呵呵。
邦伯大哥是温坊汤姓的族长,今年正好八十岁了,身体健壮,做事果断,族中一应事务,都是在他的主持下开展的,因为他做事公正,毫无私心,凡事以身作则,所以,特别受族亲爱戴,在族中享有很高的感望,邦伯大哥还写得一手好字,宗祠里的好多字,都出于他的手笔。他有三个儿子,除第三个儿子在外在做事,其余两个都在家里孝敬父母,他们家的楼房也是崭新的四层楼,室内装修,绝对不亚于城里的房子,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还有个小小的书房,供他自己读书写字。正堂供着财神爷,每天香火不断,虔诚礼拜。
要写温坊,那就不能不写一下“擂茶”。这个被誉为将乐三绝之一的擂茶,是温坊人引以为豪的独特饮品,每家每户都会做。它是用本地特有的鲜茶叶,再加上炒熟的花生米、芝麻、黄豆、橘子皮等原料,混于一个木质的容器里,用山茶木做成的木杵来捣碎、研磨,磨细后,装入一个比较大的木质器具里,先加上少量的温开水,调匀,成糊浆状,再把用铁锅木柴烧好的开水,趁热倒入原先调好的擂茶料浆中,迅速搅拌,茶汁就会慢慢地变这乳白色且略带淡竭色,这样,擂茶就做成功了。一碗碗装上来,桌子上摆了一圈,男妇老少,围在一起,边喝边聊天,亲如一家,没有任何客套,没有任何拘束,这就是温坊的邻里乡亲!这也是擂茶为乡亲们添了无穷的乐趣。
这里的主人津津乐地道向我介绍此茶的特点,他们说,擂茶是他们祖先发明的,因为这里的山民长期在山里劳作,需要一种耐饥消渴的饮料食品,经过多少代人的实践,终于凝聚成了这个硕果,并承传下来,至今不衰,他们的经验证明,擂茶具有怯寒耐饥,清热解毒,美容养颜等功效。对此,我深信不疑。这次有幸去温坊,亲口品尝了这奇特的闽西擂茶。确有荣幸之感。
温坊人勤劳智慧,在现代经济大潮中,不仅没有落后,而且勇于创新,著名的沙县小吃,就是温坊这一带人创造的,现在已经遍及全国各地,无论你走到哪一座城市,抬眼就会看到沙县小吃这样的招牌,温坊的很多乡亲,就是靠做沙县小吃而发家致富的。
汤木生,是一个五十出头的男子,他带着自己的儿子,远去安徽的绩溪,开了一家小吃店,从购买食料到清洗加工,从厨师到服务员,从洗碗到打扫卫生,全部是父子两人自己干,早上天刚亮就开市,到晚上半夜才收摊,一天十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用汗水和心血积累了财富。在家乡盖起了一座四层洋楼,属于温坊的佼佼者。木生不仅做生意是好手,对宗祠的公益事业也非常热心,十分负责,据汤家族谱记载,汤氏的始迁祖鉴仓公在后唐时期(公元996年)由浙江平阳县的怀集乡迁到这里,至今有一千一百年的历史了。为了寻觅祖居地,他六次到平阳,找遍了平阳的水头,宜山,金乡,钱库,山门,麻步,桃源,怀溪等地,甚至连一些小村落也没有放过,足迹几乎覆盖整个平阳县,在没有得到确切的证据前,不肯就此停下。这种坚持,这种执着,这付认真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每年的三月初二,是温坊汤姓祭祖的日子,这一天,汤氏宗祠大门打开,族长率领众人清扫祖宗神位上的灰尘,打扫大堂,摆上香案,陈列供品,点燃蜡烛,插上高香,燃放鞭炮。然后,全族人陆陆续续来到祠堂里,向列祖列宗焚香叩拜。完毕之后,全族人由族长率领,到先祖墓前进行隆重的祭拜活动。中午,摆上酒席,全族人要这里聚餐,席上,要重温祖训,宣布族规,讨论全族大事,选举宗祠理事等等,一应族中大事,非常民主,非常公正,非常透明,也非常严肃。俨然象一次政府会议。
温坊人好学上进,勤劳善作,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歇,札札实实,本本分分,种好庄稼,收获成果,从而养家糊口,如此家风,世代相传。如同邦伯,如同木生者,比比皆是,就是这些人,在这么多年里,默默耕耘,虫斯繁衍,坚强地守侯着这一片温馨的土地。
永久的温坊,永久的汤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