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凤凰散文

时间:2021-08-31

  我的家乡——张家港市凤凰镇,虽然不如湘西凤凰有名,但与湘西的凤凰一样,古朴、美好。悠久的历史,蕴育了深厚的美食文化。

舌尖上的凤凰散文

  二月二,凤凰乡间人人都要吃“撑腰糕”。为什么要吃“撑腰糕”?老人们说,二月二,天气暖和了,意味着农民们又要开始新一年的辛苦劳作了。吃了糕,把腰撑得直直的,就有力气劳动了。这天,家家都要忙碌地在土灶上蒸糕,按照各自的喜好,有纯白糕、黄糖糕、赤豆糕等等。讲究些的人家就做“西施糕”:糯米粉先要用细密的筛子筛过,放入糖,用水调和成干糊状,然后放锅上蒸熟,捣粘,再中间放进豆沙,面上铺上红绿果脯丝,再蒸一次,熟后切成菱形块状。传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与西施一起,在河阳山下以牧读为业,教习乡人做糕点,因为做出的糕晶莹光亮,配上红红绿绿的果脯丝,与粉面桃腮的西施极为相似,所以乡人们称这糕为“西施糕”。“西施糕”糯软、韧滑,水乡人的精巧灵动在“西施糕”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立夏那天,母亲总会一大早送来一碗草头面衣。面衣是家乡人最常吃的一种面食。但草头面衣只有在立夏的这天才端上餐桌。草头也是家乡常见的一种蔬菜。草头与面粉相遇,草头的清香便在油煎的过程中得于充分发挥。母亲送来的时候,那面衣上的油星还在闪闪发亮。老人们说,立夏这天吃了草头面衣,就不会“忌夏”了。这天,香气充溢在空气中,暖暖亲情,就在这香香的面衣里。

  麦收时节,正是做酱的时候。把新麦磨成的面粉拌匀,切块,煮熟,放在自制的“藤条”里让它们自然发霉。到一定时候,取出霉糕,开始下酱。一天又一天,淡黄色的酱汁在烈日的灼烤下逐渐变成了深褐色。酱熟了。夏天瓜儿丰富,生瓜、黄瓜、香瓜甚至西瓜皮都可做成酱瓜。爽脆香甜的酱瓜,是夏季最清爽的佐粥小菜。酱还可做成酱炖肉、酱炖毛豆。酱香、肉香、豆香,把一个个平常的日子渲染得鲜香四溢。

  绵软、爽滑的蒸团,让六月廿四的乡村笼在腾腾的雾气中。这天,亲戚们总要汇聚到事先定好的某一家,一起动手做蒸团。天蒙蒙亮,这家的主人便早早地起身,把预先浸好的米淘净,在石磨上悠悠地磨。磨好的米浆灌入棉布袋子,搁空在木桶上,用重物压上,等米浆里的水份慢慢渗干,便可以开始做团子了。大家分工协作,切肉、烫菜、和米粉、椿豆子。用石磨磨出的米粉软糯柔韧,做出的团子特别滑爽,小巧精致地排在蒸笼里。欢声笑语中,亲情也在层层团捏中越来越紧密。团子排满了几大蒸笼,便放在地锅上隔水旺火清蒸。因为是清蒸,高温锁住了肉汁天然的鲜,咬上一口,浓浓的汤汁流过舌尖,回味无穷。那豆沙,因为是纯手工石臼捣制,有着一种最质朴的豆香。

  夏末初秋,乡间的芦稷是最美丽的植物。它们一根根隔着相同的间距,在地边站成一排或几排,高挑挺拔,亭亭玉立,青翠欲滴的叶片,仿佛水袖一般,在风中阿娜轻舞。穗儿“秀”了,便是最甜的时候。这时挥镰砍下,那芦稷汁便是最清爽甘甜的纯天然饮料。朋友、邻居来串门的时候,主人家就会拿出芦稷来招待。这时,大家一边撕皮、吮吸,一边聊着家常里短,那淳朴的乡情,也随芦稷汁一起浓浓地滋润着人们的味蕾。

  在四季中芳香了每一天生活的,要数凤凰豆腐了。纯手工制作,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凤凰豆腐,是凤凰人的最爱。一块小小的凤凰豆腐,要经过浸泡、打浆、煮浆、点卤等七个步骤。烧制正宗的凤凰豆腐,除了用凤凰豆腐作原材料,还要用凤凰桃园鸡的鸡汤配上十几种作料长时间的熬煮。一碗凤凰豆腐,让多少人淹没在这醇香的乡愁里。

  年年岁岁,凤凰人,将他们对生活的感恩和聪慧融进美食中,象山歌一样,世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