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诸侯兵会者四千乘”,其中有蜀国参加。从此时算起,古蜀道的出现至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伟大诗人李白在他的名作《蜀道难》里,开篇就感叹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作为我国古代建造时间最早、存在年代最久、跨越朝代多、沿用时间最长、线路最艰险复杂的古交通要道,曾在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交通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蜀道”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蜀道包括全国各地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而狭义的“蜀道”通常是指陕西、甘肃连接四川的通道。为了区别陕西与四川的秦蜀道,我们把甘肃通往四川、陕西的古道命名为陇蜀道,以体现它的独特地位和价值。陇南九县区有丰富的蜀道“交通遗存”,尤其是祁山道、陈仓道、阴平道,在秦陇与巴蜀之间,起着关键连接作用,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行政建制或者交通要道而言,在历史上均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古蜀道以翠云廊古柏为代表,实现了道路长程绿化,古道中的悬空栈道结构,是山区道路建设中资金耗费最少、破坏环境最小的方式,古蜀道融合了巴蜀文化、三国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这些特点,都让古蜀道更具有了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古蜀道在历史上沟通成都平原至关中平原,融会贯通着沿线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学、民间文化、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成为西部最有影响和最为繁忙的文化与经济交互传播的线路,也是跨越西南与西北最活跃和最兴旺的商贸线路,不仅直接促进了区域间的物流和人际交往,也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往来。
古蜀道交通邮驿系统及其遗存,也见证了古代中国邮驿制度的高度文明,是人类信息传播方式和古代交通组织的杰出代表,保存着秦汉至今丰富的历史信息,完整地记录了人类交通发展和多元文明融合的历史进程,是人类交通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和文明对话交流的结晶,具有特别的保护传承价值。
清代诗人乔钵有诗赞美:“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中。两旁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从此,“翠云廊”成为这条绿色长廊的雅称,而柏树当之无愧是翠云廊的主角。翠云廊以剑阁县城为中心,东南至阆中,西南至梓潼,北至昭化,是古蜀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柏雄健挺拔,根茎虬结,风姿绰约地守护着不到两米宽甚至已经没入泥土草丛的古蜀道。
据文献记载和科学工作者对现存古柏研究考证以及民间的传说,古蜀道上大规模植树有6次。第一次是秦朝。秦始皇修筑阿房宫,曾在蜀中大量伐木。蜀中百姓怨声载道,秦始皇倡导在驿道旁植树,还下令在全国各驿道种植松柏,以显示天子的威仪。这次植的树称为“皇柏”。据考察,凡胸径两米以上的古柏,树龄约2000多年,应是秦代所植。三国以后,东晋、唐朝、北宋、明朝都重视在古蜀道上种植松柏。如此历经多个朝代,跨越一千五百多年的官方植树行为惊世罕见。历届州官在上任离职时都要登记造册、清点移交,并制定了“官民如山,相禁剪伐”,“偷伐蜀道古柏者格杀勿论”的制度。据考证,翠云廊上有13株古柏树干直径都在2米以上(约五、六人合抱),确实是在三国或更早时期种植,历经岁月沧桑而完好无损。”先秦古蜀道上的“状元柏”就是这样一棵古皇柏。
陇南存在着大量古蜀道历史文化遗迹,其中最具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有:祁山道,陈仓道,阴平道和陇蜀道。
祁山道
祁山道起于天水,经天水郡、平南、小天水、礼县盐官、祁山、西和长道、石堡、汉源(西和县城)、石峡、成县纸坊、成县城到达徽县城,之后或南下经水阳姚坪翻越青泥岭到陕西略阳,诸葛亮六出祁山,两次就走的这条线路;或绕开青泥岭经徽县大河店、王家河、白水峡到陕西略阳。祁山道北连丝绸之路,南通陈仓道,直达金牛道。祁山道与广义的阴平道之间也有道路相通。如从盐官向西经礼县城后或北上武山马坞与武山县城相连,或西行经礼县石桥、西和大桥、康县太石、平洛到望关;在成县也可以经西狭古栈道、翻越太石山、过康县平洛到望关;在望关既可以经安化到武都与阴平道相接,也可以经长坝、巩集、白马关、大南峪、窑坪出陇南,再经陕西木瓜园到略阳,继续往东到汉中;还可以经长坝、黑马关、咀台(康县城)、岸门口、铜钱、阳坝、托河出陇南,经陕西燕子砭南下四川。
陈仓道
陈仓道途径陇南徽县和两当县境内,留下了非常重要的蜀道文化遗产。陈仓道起于宝鸡西南大散关,经凤县、两当县、徽县后翻越青泥岭直达略阳、汉中,是修建最早的蜀道。陈仓道在两当县、徽县的里程约120公里,特别是徽县的青泥古道更是远近闻名。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入蜀途径青泥岭时,也发出“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功山》)的感叹。
阴平道
阴平道为名副其实的川甘捷径,早在汉晋时已经是阴平郡境内之陇蜀通道,三国时魏国大将邓艾经阴平道伐蜀成功更使其天下皆知。当时阴平道起于阴平郡,即今甘肃文县鹄衣坝(文县老城所在地),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清道口,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镇),与金牛道连接。后来阴平道从文县继续沿白龙江河谷北上经武都、宕昌、岷县、最后抵达临洮(狄道),从成都直接通向陇西地区。
陇蜀道
陇蜀道文化是迄今为止陇南历史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涵盖范围最广、历史影响最深远的重要文化线路。陇蜀道线路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构成陇蜀道路线的城镇、村庄、驿站、栈道、桥梁、码头、寺庙、关楼、古塔以及古代石刻、摩崖造像、书法、壁画、诗歌、游记、名人踪迹、神话传说等内涵丰富的文化元素,还包括山脉、河流、陆地、植被、关隘、珍奇动植物、古老的行道树等和路线紧密联系的自然元素。蜀道文化线路由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静态遗产与动态遗产、可移动文化遗产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古代文化遗产与近现代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样性要素共同构成,可以说,蜀道就是古代甘、陕、川之间的生命之路、智慧之路、战争之路、邮传之路、贸易之路、石刻之路。通过“祁山道”文化线路把礼县、西和、成县、康县的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仇池故国、西狭颂、茶马古道等历史文化,把乞巧、春倌等民俗文化,把盐关镇、红川镇、祁山、晚霞湖、西狭、梅园沟等西汉水流域的文化名镇、自然风光等连接起来。通过“陈仓道”文化线路可以把两当县、徽县的果老文化、“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两当号子等历史、民俗文化,把伏镇、青泥村、云屏、三滩等文化名镇名村、自然风光等连接起来。通过“阴平道”文化线路,可以把文县、武都、宕昌三县的阴平故国、武都故国、宕昌故国等历史文化,把白马人民俗、高山戏、氐羌风情等民俗文化,碧口镇、哈达铺镇、摩天岭、天池、万象洞、官鹅沟等白龙江流域文化名镇、自然风光等连接起来;陇蜀道文化线路(文化遗产)涵盖陇南九县区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旅游名胜、风物特产的方方面面,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陇蜀道文化核心是三国文化,以线带点地涵盖陇南的特色地域文化,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可以说,陇南的文化名镇、重要遗址、风景名胜都分布在陇蜀道上。陇蜀道沿线的文化就是陇南特色文化,挖掘、整理、保护和创新陇蜀道文化,就是发展陇南特色地域文化。
近年来,陇南做了许多蜀道申遗工作。陇南参与蜀道申遗的过程,就是对本市蜀道文化价值的挖掘整理弘扬过程,是对蜀道沿线即将消失濒临灭绝的文物、民俗、生态给予抢救性保护的过程,也是为本市打造一条新的具有世界品牌的旅游线的过程。这项工作自2012年启动以来,得到了市内、省内,以及周边广元市、汉中市等地广大蜀道文化专家学者、研究者的大力支持,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就陇蜀道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撰写了大量陇蜀道文化方面的论文。2013年,陇南将陇蜀道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列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陇南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工作布局中提出了“建设陇蜀道文化发展带”的战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