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唐卡散文

时间:2021-08-31

  在色彩斑斓的藏文化艺术中,唐卡可以说当之无愧地一株奇丽的瑰葩。唐卡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卡诺文化遗址中,就发现的简简单单的彩绘纹饰,可以断定它就是唐卡艺术的鼻祖。随着外来文化艺术地渗透,也为唐卡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吸取汉地、印度、尼泊尔等异地艺术的精华,久而久之,唐卡逐渐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流派。数不胜数得大小唐卡,为研究藏学诸多领域,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美丽的唐卡散文

  唐卡,是藏域一种金银天然物质颜料绘制在特殊画布上的卷轴画。唐卡种类较多,按质地分为纸质唐卡、布质唐卡、丝质唐卡等。按制作工艺分为织锦唐卡、缎制唐卡、珍珠唐卡、金汁唐卡等。按尺寸分为大小类型繁多。按内容分,可以说是一部藏域社会风俗画,题材广泛,内容无所不包,尤以宗教题材冠首。概括起来,可分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宗教教义、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建筑布局等,可谓是一部三藏之地综合的历史文化大辞典。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宗教等各个领域。唐卡制作工艺复杂,大多数唐卡绘制在布面上,画唐卡前,先对画面进行加工,然后按照尺寸在画布上打格作画。先勾线,再着色,绘好后经过一系列制作,最后由高僧大德,诵经开光加持,才算一幅唐卡大功告成。

  唐卡的制作过程是,首先作一个木框,将底布四边缝在四条细木棍上,然后用绳穿上细木棍,再张撑在木框上。用一种动物胶与滑石粉调合而成的糊状物,均匀地涂在底布上,目的是使底布均匀平滑无洞,光洁明亮。涂完后,用一薄质工具将底布上的糊状物刮平、刮匀。待底布干后,用炭条起纹,绘制图像的轮廓。一般是先里后外,将中间主图像画成后,再绘四周的附属部分,最后上色。唐卡至此并不算万事大吉,还有类似汉地的张裱等工序。唐卡画成之后,底布四周镶以各色的绵缎,与图像色调合谐相配,上下两端贯以木轴,以便于张挂。再在其上覆一与唐卡大小相同的丝绸,到此,一幅装裱精美的卷轴画——唐卡才算彻底完成。

  唐卡制作上,除绘画外,还有刺绣、贴花、织绵、绎丝、堆绣等各种艺术技巧,用这些技艺制作的唐卡,富有立体感、质地感和生动感,将它悬挂于殿堂之内,微风拂来,画面上的佛像跃然布上,栩栩如生,在信徒的幻觉中,宛如置身于天界之内,禁不住飘飘然。

  一般来讲,每幅唐卡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各代表着天、地与地下。这充分体现了佛教的教义,也反映了西藏原始宗教——本波教的三界说。中央部位一般绘上本尊造像,亦即信徒供养膜拜的对象,诸如释迦牟尼、五部金刚大法、诸祖师等。上部即为空界,亦称圣界,绘有诸佛菩萨。下部即为地界,也称凡界,绘有护法神及憎侣。但是,圣凡之界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常常有不依此制编排的唐卡出现。居于空界最中间的那一尊佛像,被称之为“顶严”,本尊即是此佛的部属。

  绘于唐卡之上的各种图案,如诸佛菩萨的造型,以所佩带的饰物项冠、璎珞、念珠等,所持的法器,各有其宗教意义,千变万化的造型,并非艺术家随心所欲而为,单就手的姿势与放置的部位,就有无数种。

  或双手合十置于胸前,或一手竖立置于跏跌座上,不一而足。唐卡,简单地说,是西藏的卷轴画。这种做法源于印度说书、讲故事时悬挂的图像。但是,从目前所见形式来看,唐卡似乎更多地受到汉地绘画艺术的影响。其张挂展示的方式,也与佛教仪规有莫大关系。收存时有一定的讲究,需由下向上卷成一束,否则,会被视为亵渎神明。

  观画如同观人,观人如同观心。从画面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情怀如何?在,物欲横流,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水深火热中煎熬,每一个人心灵深处更加向往着波澜不惊,自由自在,往事随风,依然故我的生活。更加向往着,与世无争,无忧无虑,从容不迫,潇洒浪漫的人生。在红尘滚滚中,携一缕暖阳,绽一抹微笑,哼一段藏曲,携一壶菩提酒,开一扇般若门,栖一片云朵,泼一瓢水墨,作一幅唐卡。一物一风流,一人一性情,不与风花雪月为伍,不与花前月下相闻,到也是一种大舍大得,大彻大悟,大静大安的人生境界。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借画画,这一艺术行为,换一种心态,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情怀,换一种修行,换一种活法。活出一个不一样的我,活出一个不一样的情调,活出一个不一样的品味,活出一个不一样的风采,活出一个不一样的本真。

  人生之旅,除了童年那一段年幼无知,除了疾病那一段折磨骚扰,除了唇枪舌剑那一场纠缠不清,还能剩下什么呢?什么都没有剩下。如果再不懂得珍惜的话,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梦想,几乎等于零。所以,好好爱自己,是因为这辈子没有多长。所以,好好对别人,是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还能遇上。慧能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人心之妙,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捉摸不定实乃正常之人,而非平常之人。迷其所悟,悟其所迷,凡夫在圣者悟的地方迷,圣者在凡夫迷的地方悟,圣者在生活中悟,凡夫是在生活中迷,正常人与平常人有所不同之处,就在于眉宇之迷,人与佛有所不同之处,就在于心灵之悟。那种不以孤芳自赏为悲,不以百舸争流为喜,不以风风雨雨为辱,不以轰轰烈烈为宠的那种“悲喜不怠,宠辱不惊”的真性情,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上一篇:锦里行散文 下一篇:习惯名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