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大约是遇上了些不顺心的事情,半夜一个人在街上游荡。他并没有想好去处,甚至都不曾考虑怎么回去,只是漫无目的地走着。街灯化作一片片虚影从他的眼角闪过,汽车的轰鸣声让这街道吵得反而给人一种宁静感,行人如图背景一般点缀着少年眼里的世界;终于,四周的一切陷入了纯粹的安宁,没有路灯,没有车,也没有行人。
少年还是向前走着,不知过了多久,他竟在这大城市里寻到了一个山洞。洞口小得只容一人通过,对面透过些微的光芒,从洞的这头往里面张望却是看不清对面有什么的。这时已是拂晓,少年回头望去,身后竟是一片桃林。少年心想:此处应该就是传说里的桃花源了。然而据陶渊明所写,桃花源的位置大约是在武陵山区,少年是如何从大城市里寻到这片宝地就不得而知了。少年尽管近期诸事不顺,却从未曾有过逃离尘世的想法,毕竟“隐逸”一词听起来多多少少离现代社会有些遥远。他只是怀揣着一种年轻人特有的好奇心,穿过这狭长的山洞,想要一睹这桃花源的芳容。
桃源里,田地肥沃、池水清澈、公鸡报晓、良犬护宅。不一会儿,村人们也走出来了,各自忙活儿各自的事,遇上了就打个招呼。人们身上穿着的还是古时候的衣裳,扎着头发,住着最简单的房子。似乎在这片土地上,完全没有时间所留下的痕迹,人们只是活着,然后死去。距离陶渊明写《桃花源记》已经过了一千六百余年,离秦朝更是过了两千两百年之久,这里看不到一丝科技的进步,与《桃花源记》中所写的更是毫无差异。少年正看得入神,村中的人们也望到了他,纷纷走上前来围住了他。
仍旧是那套避秦时战乱的说辞,仍旧是热情相迎。年轻人顺其自然地接受了村里人的一切好意。少年跟他们讲二十一世纪的林林总总,讲外面的大千世界是多么的奇妙,讲如今君王不复存在的民主社会,讲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他耐心地讲着,村人们也认真地听着。少年说,现在的中华大陆没有秦时的纷争;少年说,现在的人们可以活得更加长久;少年说……村人们听得津津有味,然而,却并没有表现出少年所预料的那种惊讶。少年纳闷了,便问他们:“你们不想出去吗?”村人们笑了,一位老者反问少年:“我们这里又有什么不同呢?”少年继续滔滔不绝地讲着飞机轮船、高楼大厦。老人却只摆摆手道:“我们这里,正因一无所有,才能延续千年。”
少年低下了头,不再说话,只默默地在想着些什么。日落时分,少年寻了一处安静的角落,在这个不寻常的地方看着寻常的晚霞,沐浴着迎面而来的微风,他想,陶渊明应该是来过桃花源的。少年仿佛寻到了人生的真意。
于是,他向村里人要了一件粗布衣裳,点了把火,将自己来时所带的一切一并烧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