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美国科学界选派了一名海洋地质学家、一名生物学家和一名化学家,乘坐著名的“阿尔文”号深潜器,考察太平洋东岸南美西北海域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海底大裂谷。
“阿尔文”号缓缓向海底下降,接近裂谷时,探照灯的光柱将裂谷照得通明。只见绝壁之上,巨石像浮雕似的罗列,有的如一把撑开的雨伞,有的若一卷舒展的轻纱,有的似一根根石笋……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真有鬼斧神工之妙。然而,裂谷底部那一溜大“黑烟囱”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格外注意。
这些“烟囱”有2~6米高,乳胶状的热液呼呼从“烟囱”里冒出,整个谷底烟气腾腾,里面温度高达350℃。
经过仔细的观察,他们发现“浓烟”原来是一种金属热液“喷泉”,在这股股“浓烟”里,含有金、银、钢、铁、钻、锌等矿物质。当遇到冰冷的海水时,这些矿物质立刻凝结成硫化物沉淀下来,在“烟囱”周围形成一系列红、黄、棕、白、黑色的金属小丘,在探照灯的照耀下,五彩缤纷。
大洋底部有成千上万座火山,这样的黑“烟囱”广布大洋底部。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人在红海的底部发现了4座“烟囱”,它们形状细长,直径有几米。后来,科学家又在墨西哥西部沿海以北的北纬10°海底和北纬2°的胡安·德富卡海底下,发现了多处“烟囱”。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和法国科学家联合考察,在斐济群岛北部海域发现南太平洋最大的“烟囱”群,成排林立在水深2000米的海底,有几千根之多。其底部直径为5米、高15米,在海底蜿蜒1000多米长。但是,这些“烟囱”已不冒烟了,火山停止了活动。此外,在“烟囱”群西南方的海底还发现高达4米、热液温度为285℃的冒烟“烟囱”,其周围还生息着腹足类生物。
那么,这些奇怪的黑“烟囱”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发现,“黑烟囱”只分布在海洋地壳的扩张中心。这些地壳下面涌动着灼热的岩浆,当洋壳由于地壳运动产生断裂和孔隙时,海水就顺着这些缝隙渗入地壳内部,被岩浆煮热,同时,岩浆里的许多金属元素溶入海水中。在地壳和大海的压力下,海水从裂隙里喷涌而出,就形成了热泉。热泉中的矿物质沉淀下来,聚集在喷泉口周围越堆越高,就垒成了一根根粗大的“烟囱”。
海底“烟囱”的发现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大洋中脊是岩浆构造活动非常活跃的场所,而且还展示了热液成矿活动的一个侧面,并使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前所未知的海底生物的生态环境。
(选自《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10年第1期)
13.本文以“大洋深处的‘黑烟囱’之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2分)
14.大洋深处的“黑烟囱”喷出的“浓烟”有什么特点?(3分)
15.第五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2分)
16.全文的说明顺序是: (2分)
17.简要分析文中划“ ”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巨石像浮雕似的罗列,有的如一把撑开的雨伞,有的若一卷舒展的轻纱,有的似一根根石笋……
13.(1)点明了说明对象;(2)一个“谜”字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4.“黑烟囱”喷出的“浓烟”温度高,里面含有金、银、钢、铁、钻、锌等矿物质。
15.列数据、举例子
16.逻辑顺序
17.使用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海底巨石的奇形怪状、千姿百态。
【大洋深处黑烟囱之谜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7.荷花之谜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