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课文内容

时间:2021-08-31

  《清明上河图》一文主要是对历史名画《清明上河图》的描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上河图课文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清明上河图课文内容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绘画中极其珍贵的代表作品,在世界艺术长廊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这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风俗世情的长卷。画面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市郊的景象。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一片枝芽萌动的小树林,数间农舍掩映其中;农田初绿,阡陌纵横,赶集的人们和驮贷物的骡马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在汴河码头停泊着数条大船,其中有一条装满了粮食,一些人正在忙着搬运。

  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展卷看去,画面进入第二部分。屋宇错落,古柳参差,临河的茶肆之中,摆着桌凳。河中船只往来不断。一座精致的拱桥,宛若飞虹,沟通两岸。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艘木船正要穿过拱桥,桅杆已经放倒,船工握篙盘索。桥上桥下,许多行人驻足观看。从人们张嘴挥臂的动作中,似乎听到了船工们吆喝的号子声和众人的喝彩声。

  下桥穿街,走过一座巍峨的城门楼,便来到最繁华的街市。这是第三部分描绘的景象。这里酒楼茶肆、宅第店铺鳞次栉比,贷物五光十色、种类繁多,市招高挂,买卖兴隆。街市上,士农工商,男女老幼,骑马的,乘轿的,购物的,叫卖的,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真可谓"百家技艺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色。穿过十字路口,再往前行,可是汴京的皇宫重地?画面到此戛然而止,给观众留下想象的余地。

  《清明上河图》从郊外田野、汴河两岸,一直描绘到市井、街道,规模宏大,场面繁杂,作者巧妙地利用鸟瞰的构图方式,将浩大繁复的场面妥贴地置于长不过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上。据统计,全图共画人物五百五十余个,各种牲畜五六十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各种房屋三十余幢。无论是状物还是画人,笔笔精致,一丝不苟,达到了生动准确、惟妙惟肖的境界。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清明上河图》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因为它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当时的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1、 教学主要流程:

  (1)    帮助学生整理课前收集的资料,明确收集资料的方法和目的。

  (2)    整体把握和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3)    借助欣赏原作,独立阅读课文。

  2、 设计依据:(教材特点)

  (1)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所以,,教学中,在内容上,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因此,我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制定的目标是:基本读懂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特点及价值。本着这个目标,就有了我今天教学中的.第二个部分的设计。

  (2)    这篇文章出现在十二册最后一组课文当中,而且是最后一篇现代文,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整个小学阶段锁培养的综合能力的运用,包括朗读、思考、表达、倾听、想象等等,再加上略读课文具有比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所以我在“过程方法”这一维度上的教学目标就是:独立进行阅读与思考,培养朗读、想象、聆听、表达等综合能力。这就是我设计第三部分教学的依据。

  (3)    十二册书中还有一个训练重点是“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对于六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讲,收集资料已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他们可以做到从不同的途径去收集,但是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感觉到,学生收集资料很盲目,没有目的,通常是不假思索的看到什么收集什么,收集了之后也很少进行整理。而《清明上河图》这篇文章恰好是对学生收集资料进行进一步指导的时机,所以我设计了今天教学的第一个部分,帮助学生整理课前收集的资料,明确收集资料的方法和目的。

  (4)    这篇文章虽然也是一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它与以前的《世纪宝鼎》、《鲸》、《太阳》等不同,它在介绍这幅名画时更多的使用了描述性的词语句子,特别是文中对画面的描述生动具体,而且饱含着作者对作品的赞赏的情感。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在今天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和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赞美之情。

【清明上河图课文内容】相关文章:

1.《金子》的课文内容

2.《石榴》的课文内容

3.春的课文内容

4.将心比心课文内容

5.赶海课文内容

6.意外课文内容

7.社戏课文内容

8.鲸的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