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两条狗
刘亮程
①父亲扔掉过一条杂毛黑狗。父亲不喜欢它,嫌它胆小,不凶猛,咬不过别人家的狗,经常背上少一块毛,滴着血,或瘸着一条腿哭丧着脸从外面跑回来。院子里来了生人,也不敢扑过去咬,站在狗洞前光吠两声,来人若捡个土块、拿根树条举一下,它便哭叫着钻进窝里,再不敢出来。
②这样的狗,连自己都保不住咋能看门呢?
③父亲有一次去50公里以外的柳湖地卖皮子,走时把狗装进麻袋,口子扎住扔到车上。他装了37张皮子,卖了38张的价。狗算了一张,活卖给皮店掌柜了。
④回来后父亲物色了一条小黄狗。我们都很喜欢这条狗,胖乎乎的,却非常机灵活泼。父亲一抱回来便给它剪了耳朵,剪成三角,像狼耳朵一样直立着。不然它的耳朵长大了耷下来会影响听觉。
⑤过了一个多月,我们都快把那条黑狗忘了。一天傍晚,我们正吃晚饭,它突然出现在院门口,瘦得皮包骨头,也不进来,嘴对着院门可怜地哭叫着。我们叫了几声,它才走进来,一头钻进父亲的腿中间,两只前爪抱住父亲的脚,汪汪地叫个不停。叫得人难受。母亲盛了一碗冷面条,倒在盆里给它吃。它已经饿得站立不稳了。
⑥从此我们家有了两条狗。黄狗稍长大些就开始欺负黑狗,它俩共用一个食盆,吃食时黑狗一向让着黄狗,到后来黄狗变得霸道,经常咬开黑狗,自己独吞。黑狗只有委琐地站在一旁,等黄狗走开了,吃点剩食,用舌把食盆添得干干净净。家里只有一个狗窝,被黄狗占了,黑狗夜夜躺在草垛上。进来生人,全是黄狗迎上去咬,没黑狗的份儿。一次院子里来了条野狗,和黄狗咬在一起,黑狗凑上去帮忙,没想到黄狗放开正咬着的野狗,回头反咬了黑狗一口,黑狗哭叫着跑开,黄狗才又和野狗死咬在一起,直到把野狗咬败,逃出院子。
⑦后来我们在院墙边的榆树下面给黑狗另搭了一个窝。喂食时也用一个破铁锨头盛着另给它吃。从那时起黑狗很少出窝。有时我们都把它忘记了,一连数天想不起它。夜里只听见黄狗的吠叫声。黑狗已经不再出声。这样过了两年,也许是三年,黑狗死掉了。死在了窝里。父亲说它老死了。我那时不知道怎样的死是老死。我想它是饿死的,或者寂寞死的。它常不出来,我们一忙起来有时也忘了给它喂食。
⑧直到现在我都无法完全体味那条黑狗的`晚年心境。我对它的死,尤其是临死前那两年的生活有一种难言的陌生。我想,到我老的时候,我会慢慢知道老是怎么回事,我会离一条老狗的生命更近一些,就像它临死前偶尔的一个黄昏,黑狗和我们同在一个墙根晒最后的太阳,黑狗卧在中间,我们坐在它旁边,背靠着墙。与它享受过同一缕阳光的我们,最后,也会一个一个地领受到同它一样的衰老与死亡,可是,无论怎样,我可能都不会知道我真正想知道的——对于它,一条在我们身边长大老死的黑狗,在它的眼睛里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是怎样一种情景,我们就这样活着有没有意思。
12.概括文中两条狗的不同之处。(4分)
13.阅读下列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⑴我们叫了几声,它才走进来,一头钻进父亲的腿中间,两只前爪抱住父亲的脚,汪汪地叫个不停。(句中加点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⑵这样过了两年,也许是三年,黑狗死掉了。(“也许”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4.第⑥段画线处细节与黑狗最后的命运有何关联?请简要阐述。(3分)
15.结尾段意蕴深刻,耐人寻味。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作者情感的理解。(4分)
《两条狗》阅读答案
12.(4分)答案:黑狗:①胆小无用,委琐怯懦(常被欺侮),②被嫌弃忘记;黄狗:①机灵勇猛,霸道强悍,②讨人喜欢(各1分)
13.⑴ “才”知道主人嫌弃,却死活都要回到主人家,“一头钻进”,“叫个不停”表现出它重见主人时的亲热高兴,表现出黑狗的重情义,对主人不离不弃。(2分)
⑵ “也许”一词说明黑狗的存在没有得到大家关注,人们对它的生死漠不关心。(2分)
14.示例:黑狗帮助自家同伴,却被同伴嫌弃,不屑与它同伍,这使得后来我们“在院墙边的榆树下面给黑狗另搭了一个窝”。“喂食时也用一个破铁锨头盛着另给它吃”。两个“另”字也彻底的把黑狗从同类中隔离了出来,孤独寂寞,被人遗忘。这个细节推进了黑狗的悲剧命运。(对细节的理解1分,与下文的联系阐述2分。)
15.按层级给分:A.2分:只写到对黑狗的情感要素。示例:表达了作者对黑狗的同情与怜悯。B.3分:写到狗与人的关系,理解较浅表。示例:由黑狗的命运联想到自己,联想到衰老。表达了作者对待动物的平等思想和脉脉的温情。C.4分:能抓住关键词语对作者的生命意识、生存状态的审视作解读。示例:尾段“我会离一条老狗的生命更近一些”,作者贴近老狗的生命来关怀生命的状态,体味衰老和孤寂,流露淡淡的哀愁,由狗及人,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文末作者想象从黑狗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生活,表达了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深层思考。
【刘亮程《两条狗》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两条路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