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蜡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鬓,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得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
只听见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喊:“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
“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
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地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导读】:
《人,又少了一个》取材人生,凝练厚重。文中仅以三年的时间差,写了一个大学毕业的女子的人格激变。她因丈夫坐牢,独自担负四个孩子的生活重担,又因为人生的穷困而外出乞食,迫使她含羞忍辱应付生计,以至使她逐渐扭曲心态,乃至泯灭人格自尊,终于变得麻木,仅隔三年,前后就判若两人。作者选择女子在三年前后巨大变化的两幅画面,深刻揭露了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中又少了一个泯灭人格自尊的人的社会原因。尤其是文章结尾处女子“漠然”的眼神,无声地揭示了苦难社会的鞭痕已扎向了人物心底深处,却又是令人难以言喻的。如果一个社会,连人的低级生存需要都不能维持,还奢谈什人格个自尊?在这样的社会里,作为社会的人的人格价值也就消亡了。作者在文中的标题《人,又少了一个》正是导引了全文:哀民生之多艰!作者以此为题,正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
读着《人,又少了一个》,油然使人想起一个人——祥林嫂,只不过,她是一个穷困潦倒在都市里的有着大学文凭的现代祥林嫂。
【训练题】:
1. 她是出来乞讨的,为什么要拿出身份证来?
2. 第一次向别人乞讨的女人,有两次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是否相同?
3. 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去世,为什么作者却说“人,又少了一个”?
4. 第四段画线部分内容去掉可以吗?它在文章里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作者巧妙借身份证上的照片,向读者介绍这个女人以前的形象,这是一个幸福、美满、自得的女性,这就和眼前及以后所见到的乞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2.原因不同。第一次是为了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为了自己可怜的孩子,更为自己不得已出来乞讨而承受心灵上的苦痛而流泪;第二次则是为自己能遇到一个好心人而流出的感激之泪。
3.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躯壳虽然还存在,但作为人所具有的人格尊严都已不复存在,作者以此为题,正是正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
4.不可以。作者借身份证上的照片,向读者介绍这个女人以前的形象,这是一个幸福、美满、自得的知识女性,而眼前她却因不幸走上了乞食生活,三年后更是成了职业乞丐,这样写,就把一个知识女性的扭曲变态强烈凸显出来,达到令人难以置信且又欲哭无泪的地步。这样对比处理,就可以将读者的视线进一步引向造成中年女子悲剧的社会。